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将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好莱坞的荧幕,大获成功。 小说与电影同为叙事艺术,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从小说中汲取素材。但《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思想性很强、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长篇小说,如何将一部这么长的,表达对俄国革命中个人生活思考的小说,成功转换成一部仅有三个小时的电影,是导演和编剧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叙事内容上,《日瓦戈医生》小说和影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节、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在叙事策略上,《日瓦戈医生》小说和影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叙事时间、叙述者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造成《日瓦戈医生》小说和电影叙事差异的原因也有三个。其一,意识形态的差异,当时的苏联与美国分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必定会对电影的改编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二,小说与电影的接受视角的差异,决定了影片《日瓦戈医生》更侧重于日瓦戈与拉拉之间的爱情。其三,小说与电影的“同”与“异”,决定了《日瓦戈医生》的小说与影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品。总之,影片《日瓦戈医生》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难以超越原著,但是影片所具有的视觉直观性和大众通俗性,以及由此带给观众的视听享受,也是小说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