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小说与电影叙事比较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xiang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将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好莱坞的荧幕,大获成功。  小说与电影同为叙事艺术,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从小说中汲取素材。但《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思想性很强、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长篇小说,如何将一部这么长的,表达对俄国革命中个人生活思考的小说,成功转换成一部仅有三个小时的电影,是导演和编剧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叙事内容上,《日瓦戈医生》小说和影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节、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在叙事策略上,《日瓦戈医生》小说和影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叙事时间、叙述者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造成《日瓦戈医生》小说和电影叙事差异的原因也有三个。其一,意识形态的差异,当时的苏联与美国分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必定会对电影的改编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二,小说与电影的接受视角的差异,决定了影片《日瓦戈医生》更侧重于日瓦戈与拉拉之间的爱情。其三,小说与电影的“同”与“异”,决定了《日瓦戈医生》的小说与影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品。总之,影片《日瓦戈医生》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难以超越原著,但是影片所具有的视觉直观性和大众通俗性,以及由此带给观众的视听享受,也是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特殊的空间标示物在主题传达和叙事影响中的功能意义,解析具体的空间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叙事的进程,考察文本的空间形式如何建构叙事文本。第一章主要论述徐则臣小说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阿城与陈凯歌八十年代作品来比较“寻根思潮”在不同创作主体以及不同传播载体下的异同,并通过比较思考来挖掘对当下文学与电影的可借鉴之处。  绪论部分
韩寒作为“80后”的代表人物,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上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
教化即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义。教化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变迁中源远流长。明末清初的话本小说继承了中国文学的“载道”传统,普遍表现出鲜明的教化劝诫特征。与宋元话本娱心
通过TA15多组试样的热物理模拟压缩试验获得了温度1073~1323 K、应变速率0.01~10 s-1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数据,以此作为计算应变速率敏感指数(m值)的底层材料模型。以一组拟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