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同时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者阶级和无产阶级。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摆脱各种依赖获得自由的前提,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成果却为资产者一个阶级所独占,资产者靠牺牲无产者的利益获得自由的社会现实使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者陷入极端不自由的境地,只有接受剥削和贫困,得到片面、畸形的发展。无产者与资产者处于政治、经济全方位的对立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系统论证了这种对立,并找到了对立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无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马克思恩格斯从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宏观视角出发,指出无产者是改造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未来美好社会的阶级基础。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者实现自由解放的道路提出了原则的设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对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熟,马克思于1867年在《资本论》这部倾其一生的经济学巨著中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及灭亡的必然规律,对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科学预测:要实现人的自由,未来社会必须“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目前学界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我们理解为在未来新社会重新建立的所有制应该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是社会与个人的结合,称之为“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但是个人对生产资料拥有终端所有权,并以股份制做为自己的实现形式。所以马克思把它叫做“个人所有制”。在此无产者变有产者的思想已昭然地内含其中。无产者打破旧世界的枷锁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如果人人仍然贫穷、无产,显然不符合他们革命的初衷。从理论上讲,无产者只有人人成为有产者才能获得自由。人类社会从“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到“人的自由个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对人的自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生产者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能获得一点自由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自由状况就是证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夺取政权这只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第一步,在新社会中上升到有产者的地位成为新社会的新型劳动者这才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的完整理解。因此,无产者变有产者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实践上看,西方股份制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二战后得到长足发展。在中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股份制已经被公认为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最好实现形式。股份制的实践表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不是但必要的而且是可能。无产者变有产者思想的内涵是指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或和平的方式,首先掌握政权,变革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使自己上升到有产者的地位,为自己的自由进行量的积累,在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中彻底改变无产的生活状况,人人占有生产资料上升到有产者的地位成为新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以期摆脱财产占有的束缚最终达到变革自身,从而实现人人融入“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类美好境界的过程。其形式可以理解为在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以价值形态占有生产资料,实现生产者和劳动资料的直接结合。这一过程从无产者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时开始,经过社会主义主义社会直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完全实现。马克思无产者变有产者的思想体现了他对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关注。它符合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关系到“自由人联合体”这一人类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对这一思想的正确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事关现实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们,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无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变“有产者”的思想,只着眼于如何构建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结果在新社会中人人普遍贫穷。由于没有真正解决好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问题,在新社会人人仍然是无产者。不但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使生产停滞、经济徘徊,更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党在对历史进行反思后,重新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定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人共同富裕。生产力标准和共同富裕的具体政策,开启了中国的无产者变有产者的现实过程。马克思无产者变有产者的思想重要意义和价值还在于,可以使我们对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作出合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二战后,欧美各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扩张,世界各国中产阶级崛起的趋势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已经出现了有产化倾向,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增加,历史正在不自觉地对资本主义进行积极的扬弃,发达国家为新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准备着更为丰富的前提。中国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趋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这一阶层的崛起展现了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变为有产者。中产阶层使整个社会稳定、充满活力和效率,它的健康成长将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共同富裕创造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多数人步入中产之列,人人成为有产者时,共同富裕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也就更加接近了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社会目标,马克思无产者变有产者思想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也将会得到更全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