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估,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明确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应该从人口经济、城镇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限定相应的城镇容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估,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明确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应该从人口经济、城镇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限定相应的城镇容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留出一定比例的空白区,为未来格局的改变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基础。本次研究立足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从规模定量和空间定形两个维度探讨西安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践研究。在边界规模方面:框定最大规模、明晰最小边界、预判合理规模、预留弹性发展;在边界形态方面:多情景预设,动态模拟空间拓展方向。最终形成规模合理、布局科学、弹性发展、管控有效的西安市城镇开发边界。从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总结出当前考虑城镇开发边界的过程中,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是将外部约束作为发展底线,首先对生态用地的空间进行定位分析,之后再对城镇开发用地的相关指标进行相应的推导和总结。第二是将城市内部扩张需求作为驱动要素,以城市自身为基础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三是综合约束和扩张两种要素,确保在边界划定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开发过程中,应该以定量定位的模式来不断提高开发的质量。本次研究基于西安市2009-2019年十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三调及二调年度变更数据),从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总结西安市的城镇空间变化特征;通过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梳理西安市生态空间体系结构,并形成高、中、低三种生态安全管控格局,作为西安市城镇发展的生态约束底线;选取涵盖自然地理、交通区位、社会经济三大类共十二项评价因子作为城镇空间拓展的驱动力,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在过往的城镇发展中各项驱动因子的影响权重,并构建基于CA-Markov的城镇空间拓展模型,提出边缘拓展、外围增长、廊道承载、产业主导四种发展情景,对模拟结果从拓展方向和拓展区域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人口规模预测,测算未来西安市的城镇空间用地规模,并提出高、中、低三种增长规模;最终从约束和增长双向条件,空间定形和规模定量两个维度,划定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特别用途区,并提出边界内外的相关管控措施。
其他文献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根基之一是采用文献来考证其学术发展脉络,即文献本是“记录一切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代称。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成为一种常态化。知识更新速度远大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速度。随着文献数量激增,现今已经难以通过窥见全貌。亟待需要进行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化总结,梳理其研究历程。首
丝绸之路是时间跨度最长、空间范围最广的文化线路类型的遗产,它是沟通亚欧大陆东西方多种文明区域、多个国家政权间的交流孔道,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其衍生并留存有数量极多的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陕西地区仅有7处遗产点被纳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丝绸之路陕西段是整个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陕西地区参与了线路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留存有大量反映线路历史内涵的文化遗产,若这些文化遗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源消耗的比例约为25%,其中通风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0%以上。降低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对于实现建筑系统减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通风空调管道的导流片减阻方法。本文分析了三通构件管道内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对各种典型风管尺寸及其流速比下的Y型分流三通构件进行了减阻研究,分析了弧形导流片不同角度与位置、分流型导流片不同长度的减阻效果,提出了降低通风空调管道阻力的导流片设计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坏境、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规划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公园作为居民可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空间环境之一,其布局和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西安市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未专门提出针对社区公园布局及周边环境规划的措施,社区公园往往依附于城市公园绿地之中进行布局,缺乏对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等的考虑,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宜居居住环境应包含四个基本条件:安全、健康、便利和舒适。生态宜居是在宜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性。当前,基于生态宜居视角开展的规划研究多集中于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生态化、乡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筑节能等方面,在建设实践中村庄生活空间规划设计存在盲目套用城市住区设计方法或简单沿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新建校区。新校区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历史文化被割裂、场所记忆迷失的困境,以功能至上理念所设计出的校园,使校园空间失忆,加深了校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丧失。2013年,山西师范大学校园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启动,建成至今60多年历史的老校区面临着即将搬迁的境遇。为了避免上述的问题,如何将山师大校园的校园文化与记忆进行传承延续,让师生能在新校区的场所当中找到认同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根”、“脉”、“魂”,从历史脉络的格局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就等于抓住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是新时代下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气。近几年,随着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内涵,但是对于黄河文化整体的认知以及黄河文化遗产构成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研究从黄河文化的内涵认知着手,总结归纳陕西黄河文化构成要素
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推进阶段,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内部的汽车保有量剧增,随之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的发展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高效的轨道交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至2020年底,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共计45个,其中包括北京、南京、西安、沈阳、广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城市的历史城区范围内,轨道交通建设受到历史文化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频发地区,常年面临着暴雨或干旱的极端天气,生长于此的传统村落在发展中,为了应对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有着独特的人居环境智慧体现在其村落的营建中。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统村落理水经验与营建特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劳动人民在生存发展中积累的理水智慧与营建技巧,从而进行更适宜农村地区的抗涝防旱设计,并且改善水旱环境相似的村庄的景观质量。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
在国家大力提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鼓励建立“9073(9064)”养老格局的双重背景下,传统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体系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局中面临着严峻挑战,设施配置和养老难题极易造成社会经济的“叠加”和“共振”问题。当前,对居民日常行为需求的研究已经成为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学交叉的重要领域,也是建设城市社区和微更新的必要手段,通过构建符合居民日常步行活动范围的生活空间,可以实现居住区设施配建与居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