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侧前方腹膜外入路与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评价此两种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为腰椎结核的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从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2例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成经侧前方腹膜外入路组(A组)和后路组(B组),其中A组病例数为23例,B组为19例。应用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侧前方腹膜外入路与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评价此两种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为腰椎结核的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从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2例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成经侧前方腹膜外入路组(A组)和后路组(B组),其中A组病例数为23例,B组为19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神经功能、血沉及Cobb角、术后卧床天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4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10~47个月,平均28.7个月;B组随访时间为9~50个月,平均17.4个月。其中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65.22±274.46ml,手术时间为117.60±39.33min和住院天数为8.83±1.90天,植骨融合时间为6.53±0.67个月,术后卧床天数为3.43±1.20;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78.95±260.51ml、手术时间134.41±52.78min、住院天数10.11±3.49天、植骨融合时间6.62±1.00月、术后卧床天数为5.11±1.29天。组内比较中,两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后凸Cobb角、血沉都明显优于术前,具体数值对比如下:VAS(A组1.00±1.04vs6.43±0.79,P=0.00;B组1.53±0.90vs6.68±0.95,P=0.00);血沉(A组:20.96±10.88vs50.91±30.77,P=0.00;B组:30.95±25.43vs47.26±24.01,P=0.03),A组术前Cobb角(25.82±8.57)°,术后(16.49±6.85)°,末次随访(22.04±7.34)°;B组术前Cobb角(25.77±7.78)°,术后(12.89±4.38)°,末次随访(16.47±5.04)°,B组较A组矫形效果好,末次随访时Cobb丢失B组较小。组间比较中,A组术后引流量比B组明显少,A术后卧床天数比B组多,在手术时间、住院日、术中出血量、ESR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分析VAS、血沉、病椎Cobb角术前与术后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都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腰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A组中,发生髂骨取骨区不适2例,发生术后感染1例;B组中,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2例,术后感染伴钢板断裂1例。均经外科积极处理后痊愈。结论:经侧前方腹膜外入路及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均可有效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两者皆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侧前方腹膜外入路较后路引流量少,病人术后卧床时间短,但后路术式矫形效果更佳,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临床应用与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 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1名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术后病理分为精原细胞瘤组(45例)及非精原细胞瘤组(26例)。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纳入的71名患者术前的中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早期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护人员在预防肺癌患者术后形成静脉血栓方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病区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并初次行肺癌根治术的13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69),两组患者均在术日清醒后即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T
目的:探讨供者与受者之间ABO血型不合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 major,β-TM)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红细胞输注需求、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以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进而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经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
背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常多见于青壮年的女性,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呈进行性或缓解复发的进程,复发率及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目前NMOSD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疑问,近年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
目的:本文以2-6岁地中海贫血患儿为对象,研究和分析去铁酮治疗该年龄段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该年龄段儿童的除铁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2年至2019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或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共77例,年龄范围为2-6岁,均达到铁过载诊断标准,保持长期规律输血并使用去铁酮或去铁胺单药除铁治疗。根据除铁药物的不同分为去铁酮组(41例)和去铁胺组(36例),去铁酮
目的采用常规实验室指标构建一种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儿童患者的无创诊断模型,用于评价CHB儿童患者肝脏纤维化的病变程度。旨在减少部分患儿进行肝穿活检的临床需求,同时评估和比较新模型与成人经典无创诊断模型在CHB儿童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6例CHB患儿的相关资料,将肝穿病理结果视为肝脏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将血常规、肝功能等常规实验室指标作为变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癌变过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探索HBV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人类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通过分析HBV相关HCC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BV S基因突变特征与分布状况,同时本次研究将针对候选突变即s W172*突变,
目的:端粒长度被认为是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和年龄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逐渐缩短是不可避免的,端粒缩短率可能受到饮食模式、体育锻炼和重金属暴露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影响。由于采矿和冶炼活动,大量重金属被释放到环境中,重金属暴露,特别是那些引起氧化应激的金属,已被发现与端粒长度有关。既往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单一金属暴露对健康的损害效应,然而环境中金属往往
目的:肝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又称肝静脉闭塞综合症(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课题对我院521例重型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major,TM)患者接受
研究背景:骨质疏松属于溶骨性骨疾病,其特征是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增强。有许多种细胞可以促进骨骼形成,但是破骨细胞是可以进行骨吸收的独特细胞。目前,有多种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但是,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强或疗效一般等原因,亟需开发出新的潜在性抗骨质疏松药物。中草药单体是天然的活性成分,其中大多数类黄酮成分是有抗炎的作用效果,而且还有来源广泛、价格低、毒副作用等特点,逐渐成为了研究骨质疏松防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