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国产沉香的水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红外、紫外、质谱、核磁共振(1H-NMR,13C-NMR,COSY,HSQC,HMBC,ROESY)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2,3-二(3-羟基苯基)-丙-1-醇(1),[(12R,3R)-3-(4-氨基-3,5-二甲氧苯基)-2-氧化吡烯基]甲醇(2),8-氯-4-甲氧基-5,6,7,3-四羟基-2-(2-苯乙基)-5,6,7,8-四氢色原酮(3),4-甲氧基-5,6,7,3-四羟基-2-(2-苯乙基)-5,6,7,8-四氢色原酮(4),化合物3的差向异构体(5),4-甲氧基-5,6,7,8-四羟基-2-(3-羟基-2-苯乙基)-5,6,7,8-四氢色原酮(6),4-甲氧基异沉香四醇(7),6-羟基-2-(2-羟基-2-苯乙基)色原酮(8),6-羟基-2-(2-苯乙基)色原酮(9),6-羟基-2-(4-羟基-2-苯乙基)色原酮(10)和Guaiacylacetone(11)。其中化合物1,2,3,4,5和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9为首次从国产沉香中分离到的化合物。化合物3经MTT法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14.6μg/mL。
迄今为止,沉香的产生机制尚无定论,本文对几种结香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用溶剂法提取了经打钉法、接菌法及断枝法一年后产生的三种沉香样品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分析测定了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三种沉香样品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比较了三种沉香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异同,发现接菌法的结香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这表明微生物的作用有利于沉香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