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低合金Q-P-T钢的高强塑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徐祖耀院士提出了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的设计思想,本课题组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分别对低、中碳低合金Q-P-T马氏体钢进行了十年的系统研究,实现了通过C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Q-P-T钢的强度和塑性。能否将碳含量增加到高碳范围,实现强度和塑性的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近几年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所设计的不同成分高碳钢在相应Q-P-T工艺下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聚焦于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关注残余奥氏体增塑的三个效应,即: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效应和阻挡裂纹扩展(BCP)效应,尤其是关注前两个对均匀形变贡献的TRIP效应和DARA效应,由此揭示了高碳Q-P-T钢的高强塑性和增韧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的结论:(1)首先设计了一种含Nb的低合金化高碳钢(Fe-0.63C-1.52Mn-1.49Si-0.62Cr-0.036Nb,wt.%,以下同,简称Fe-0.63C-Cr),分别进行新型Q-P-T和Q&T处理,Q&T工艺与Q-P-T工艺唯一不同之处是淬火冷却温度为室温,而后者为160℃。高碳Q-P-T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达到29.1%,该钢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强塑积(PSE)分别为1950MPa、12.4%和24180MPa%;而高碳Q&T钢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仅为7.1%,强度为2360MPa,稍高于Q-P-T工艺,但伸长率以及强塑积分别为6.1%和14396MPa%,均远小于Q-P-T工艺。尽管该经Q-P-T工艺处理的塑性和PSE均高于Q&T处理的结果,但其塑性和强塑积均低于中碳Q-P-T马氏体钢,未达到预期的目标。(2)采用XLPA方法测定了Fe-0.63C-Cr Q-P-T钢中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平均位错密度的变化,证明了DARA效应在高碳Q-P-T马氏体钢中依然存在。虽然在高碳钢中含有少量热诱发的薄片孪晶型马氏体嵌入位错型马氏体基体中,但是少量的孪晶界并不能抑制DARA效应。Q&T钢的残余奥氏体为7.1%,尽管其低于DARA效应产生的经验性条件10%,但仍可产生DARA效应。(3)为了细化高碳Fe-0.63C-Cr钢中的块状残余奥氏体,提高其力学稳定性,本研究引入正火作为Q-P-T工艺的前处理。结果表明,在获得几乎相同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约28%)情况下,高碳Q-P-T钢的抗拉强度为1890MPa,伸长率提高至28.9%,强塑积高达54644MPa%,达到了第二代先进高强度钢(AHSS)的等级。高碳Q-P-T钢的高强塑性机制被揭示为:高的强度来自于高碳的马氏体基体,高的塑性来自于马氏体基体在碳分配导致的“软化”和在形变中由DARA效应导致的“软化”,两次软化效应显著地提高了硬相马氏体基体的形变能力。(4)基于应变诱发脆性的孪晶马氏体严重地损害高碳Q-P-T钢塑性的实验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反TRIP效应(Anti-TRIP)的理念,其和Matlock和Speer的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残余奥氏体在形变中越稳定,BCC铁素体基体钢的塑性越高。除了上述通过正火作为前处理提高了残余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由此显著提高了高碳Q-P-T马氏体钢的塑性,而且通过冷轧作为Q-P-T工艺的前处理来提高残余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同样获得高的强度(1880MPa)和伸长率(26.1%),再次证明了Anti-TRIP效应设计理念的正确性。(5)通过正火和冷轧分别作为Q-P-T工艺的前处理,使得高碳Q-P-T马氏体钢的强度和塑性均高于中、低碳Q-P-T马氏体钢,由此实现了通过廉价C的增加同时提高钢的塑性和强度的研究目标,同时阐明了其原理和机制。(6)发现了Q-P-T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分布与冲击韧性的关联性,提出了通过减少高碳Fe-0.63C-Cr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来提高韧性的设想,设计了无Cr的高碳Fe-0.67C-1.52Mn-1.49Si-0.038Nb钢,并且引入正火作为Q-P-T工艺的前处理,残余奥氏体减少至10.6%(满足DARA效应产生的条件),基本消除了力学不稳定的块状残余奥氏体,由此不仅保持了高强塑积(51.3GPa%),而且冲击韧性显著提高,达33.18J/cm2,与含Cr的高碳Fe-0.63C-Cr钢(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29%)相比,提高了5倍。(7)以4Al替代Si所设计的高碳低合金Q-P-T低密度钢(Fe-0.67C-0.58Mn-0.56Cr-3.97Al-0.06Nb),在经过Q-P-T工艺处理后,获得的组织为δ-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与未替代Si的高碳钢相比,该高碳δ-铁素体Q-P-T钢的抗拉强度虽降低至1240MPa,但伸长率提高到36.9%。并且含4Al钢的密度降低为7.48g/cm3,其SPSE达6.1GPa%/gcm-3。考虑到试样尺寸对塑性的影响,采用ASTM E8国际标准Oliver转换公式计算得到伸长率为25.3%,其SPSE仍高达4.2GPa%/gcm-3,高于已报道的中低碳低合金δ-铁素体钢(2.7-4.0GPa%/gcm-3)的上限值。
其他文献
供水系统是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系统,其损坏会对城市安全、经济以及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城市经历了更加频繁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灾害。以上海市为例,该城市会周期性地爆发蓝藻或者咸潮,严重影响了数百万居民的正常供水。与此同时,由于供水系统通常会组成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网络,这种结构增加了系统对外界灾害的脆弱程度,也增加了系统从灾害中恢复的难度。本文拟解决城市应急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自然灾害发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温室效应的加剧,CO2减排已成为全球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旨在减少CO2排放并具有应用前景的煤粉燃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由于CO2的热物理化学效应与N2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研究CO2热物理化学效应对富氧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机理十分重要。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来有效分离CO2的热物理化学效应对富氧煤粉燃烧的影响。首先,设计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继马铃薯(S.tuberosum)之后全球第二大蔬菜作物;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最新统计,2013年全球番茄产量1.64×108吨,我国番茄产量5.05×107吨居世界首位(http://www.fao.org/corp/statistics/en/)。番茄品质倍受番茄育种家和消费者的关注,其中
作为当前世界前沿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双离合变速器(DCT)以其较高的传递效率和换挡品质而被人们接受,并引起了国内外厂商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预充油控制和力矩脉谱自适应是湿式双离合变速器控制中的两项关键技术。在湿式双离合变速器(WDCT)中,预充油控制的目的是使液压管路充满液压油,消除离合器主从动片的间隙,并使其刚好结合,以提高WDCT接合的响应速度,过充油或充不足油都会影响其换挡品质。目前对湿式双离
为了提高船舶推进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降低噪声,应运产生了电机和螺旋桨一体的集成电机推进器(IMP)。水润滑轴承是其中连接转子和定子的枢纽,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集成电机推进器的运转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国内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集成电机推进器用水润滑轴承产品,研制高性能的集成电机推进器水润滑轴承对于集成电机推进器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设备用水润滑轴承新材料与结构研究”、“集成电机推进器
混流装配线帮助制造企业在装配阶段以较低生产成本混线生产多种类型的产品,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客户订单需求变化,混流装配线需要合理调整生产计划,提升生产均衡性和订单交付准时率等生产性能。针对以上需求,本文对混流装配线生产计划方式自适应方法开展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柴油发动机装配线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混流装配线的生产计划内容,归纳了生产调度优化、生产资源优化
钢板混凝土组合构件由外侧钢板包裹内部混凝土构成,通过栓钉、拉结钢筋、加劲肋等连接件来实现钢与混凝土的组合作用。因其兼具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势,近年来在桥梁、隧道、核电站、高层建筑核心筒等对抗裂、抗冲击、抗震性能有特殊要求的领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一个钢板混凝土构件,定义与钢板平面平行的方向为构件的平面内方向,与钢板平面垂直的方向为平面外方向,构件上作用的剪力包括平面内剪力和平面外剪力。组合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兼具常规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优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是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能量管理策略是PHEV的核心技术之一,显著影响其燃油经济性。现有PHEV车载控制中广泛采用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其缺乏对复杂且时变的实际行驶工况的适应性,导致PHEV的节油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为解决现有车载能量管理策略的不足,提
ENiCrFe-9焊条因为其优异的低温性能以及与9Ni钢有良好的焊接性,目前该焊条已经广泛应用于9Ni钢的焊接,然而国内尚无成熟的ENiCrFe-9镍基合金焊条,无法满足国内LNG产业的快速发展。进口ENiCrFe-9镍基合金焊条不仅价格昂贵,焊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技术支持且供货周期完全受制于国外厂家,严重制约了我国LNG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发出性能优异的ENiCrFe-9镍基合金焊条并
国内汽车和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优质冷轧板的需求剧增,对钢板表面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轧辊作为轧机核心部件,其性能对轧制产品的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现有技术所生产的表面结构化轧辊存在使用寿命短、容易产生辊印、无法实现自由轧制以及表面内凹形表面形貌传递率低等缺点,严重影响了轧辊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以及产品附加值,研究开发新型表面结构化轧辊已经成为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