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发冷却空调术语标准化是蒸发冷却空调技术最直接的反映,关系到蒸发冷却空调设备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以及整个行业的运行发展,然而我国现还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蒸发冷却空调术语标准。蒸发冷却空调术语乱用现象,以及不规范使用现象频频发生,本属一个概念的东西,定名就不够确切,这是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协调统一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蒸发冷却空调术语标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分类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在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首先对蒸发冷却空调术语标准的分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然后介绍了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的分类框架,及其系统和设备形式,并对相应的术语进行了定义。另外,通过探讨蒸发冷却空调技术气候分区标准,指出湿球温度是空气接近饱和程度的一种度量,是一个独立的空气状态参数,是气候“干燥”和“潮湿”分区判断最本质依据。并通过分析蒸发冷却室内热舒适区,提出了“扩展热舒适区”的概念,与传统机械制冷室内空气温度在22℃~28℃之间,相对湿度在40%~65%之间,气流速度不超过0.3m/s的热舒适取值范围不同,扩展热舒适区是指当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适当提高,超出这个范围,即室内空气温度在28℃~32℃之间,相对湿度在70%~90%之间,提高气流速度,使之在1.0m/s~1.2m/s之间,同样可以使人体获得热舒适,人体感觉仍然是满意的。“气体吸湿剂”即是一种特殊的、气态的干燥的空气,此空气通过和湿空气混合,实现对湿空气稀释除湿的目的。同时经过压缩空气气体吸湿剂除湿后的空气可以与蒸发冷却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空调中,大大提高蒸发冷却降温的效率。另外,在我国西北等干燥地区大气中存在着一种经过大自然除湿后的天然干燥空气—干空气,我们可充分利用这种气体吸湿剂,直接送入建筑物内消除室内的湿负荷,大大降低人工制冷除湿的能耗,同时充分利用“干空气能”,达到尽量采用蒸发冷却天然冷源降温的效果,从而实现建筑低能耗的目的。其次,分析了蒸发冷却器中若干术语标准,介绍了直接蒸发冷却器和间接蒸发冷却器,对直接蒸发冷却器用填料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工作空气(二次空气)的应用形式:(1)在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工作空气(二次空气)通道内淋水;(2)在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工作空气(二次空气)通道内不淋水,并对工作空气(二次空气)的四种来源形式进行了说明,并探讨了其他的一些术语。对淋水密度及水气比、气水比概念的比较,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淋水密度根据直接、间接蒸发冷却不同而不同,一般用淋水密度来评价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换热效果,用水气比来评价喷水室直接蒸发冷却,而气水比一般用来评价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淋水密度和水气比根据喷水量多少对直接蒸发冷却效率的影响大小不同而不同,水气比和气水比根据处理的对象不同而不同。并提出了“亚湿球温度”的概念,即指低于湿球温度,接近露点温度范围内的温度,通过直接蒸发冷却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的一些组合形式,可以实现亚湿球温度。蒸发冷却技术就是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获得冷风或冷水的技术。分别介绍了利用风侧(冷风式)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制备冷风的四种设备形式,即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复合空调机组、蒸发冷却—机械制冷联合空调机组,及利用水侧(冷水式)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制备冷水的四种设备形式,即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复合冷水机组、蒸发冷却—机械制冷联合冷水机组。希望通过对术语的定义和设备形式的介绍,能够使业内人士正确认识风侧(冷风式)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和水侧(冷水式)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并更加规范地正确使用术语。最后,介绍了湿球效率和露点效率,指出湿球效率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评价直接蒸发冷却器的冷却效率也可以用于评价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明确了湿球效率的使用用法。除此之外,探讨了冷幅(高)、冷幅(深)及冷幅(宽),冷幅(高)是指冷却塔或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出水温度与室外环境湿球温度的差值,即出水温度逼近湿球温度的程度,也称逼近(湿球温度)度;冷幅(深)是指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复合冷水机组出水温度与室外环境露点温度的差值,即出水温度逼近露点温度的程度,也称逼近(露点温度)度;而冷幅(宽)是指冷却塔或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进出口水温差,也称冷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