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的三个同音结构助词“的、地、得”是汉语中的难点,也是汉语中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学者们已经做了充分的本体研究,但是针对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研究却非常少。结构助词的隐现规律较复杂,且三个结构助词又易混淆,所以这个语法点对留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结构助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概率极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把结构助词语法项目安排在初级阶段,各类对外汉语教材也将结构助词教学安排在初级水平课文中,但是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教材的编排和实际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本文将以《博雅汉语》教材为例,以现代汉语研究成果并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材编写理论作为指导,探讨教材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编排情况,通过分析所搜集到的偏误语料,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结构助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原因,最后再从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结构助词现阶段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现状,提出本文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博雅汉语》教材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是关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本体研究成果,主要探讨它们的语法意义和使用规律;第三部分主要从课文、生词、语法点、练习等方面探讨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博雅汉语起步篇》教材中的编排情况;第四部分总结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情况,并对偏误进行了分类,联系教材简要地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第五部分就前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和教材编写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