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方向、社会发展的走向、优秀人才品格和信念形成的趋向。近年来,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情况虽有一定改善,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多年的信仰教育也似乎一直遭受着非议与质疑。为了审视整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路,也有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考虑,本课题以“教育路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拉回原点,重新理清思路、寻求目标。本文以信仰教育路径的解读——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解决信仰教育的问题策略为研究框架;对教育路径、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概念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和解决对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全文把教育路径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用系统论、矛盾论的观点考察了大学生、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在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全文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论文的基础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等概念,为本文划定研究范畴与主要内容;接着梳理了教育路径中的要素和教育路径的结构,进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展开寻找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动态运行的三个步骤。第三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三章主要根据前文对“教育路径”的解读,较为客观地剖析了信仰教育路径中各要素存在的问题与结构的不合理现象;第四章则是针对各要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优化措施;第五章根据教育路径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第六章为论文的结论部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了总体性梳理和总结。论文的结论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单一的理论,它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信仰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其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信仰的两个焦点。教育路径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利用各种教育介体资源进行互动,不断推动受教育者朝着教育目标运动的过程;它是静态结构和动态运行的统一,是目标指向和实践过程的统一。(2)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的功效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教育路径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即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不强、受教育者自学能力减弱、教育介体资源挖掘不深、教育环境错综复杂。其二,教育路径结构有不合理之处,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减少、路径环境协同不紧密、内外部结构联系不够。(3)教育路径各要素改进的措施包括四个方面:强化教育队伍的建设、引领青年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深入挖掘教育介体资源和努力营造良好的路径环境。教育路径结构整合的建议,有注重信仰教育的文化属性、增强教育的生活色彩和注意教育路径的社会化三个思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研究角度较为新颖,即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为研究对象,换言之,就是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用“路径”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的对策,从而较为全面、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的内涵、要素、结构和动态运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