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蛾茧蜂.Bracon hebetor(Say),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姬蜂总科Iehneumonoidea,茧蜂科Braconidae,是一种具有幼虫群居性的外寄生蜂,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广泛性分布,是田间和仓库中鳞翅目害虫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该蜂寄主范围广泛,其寄主涉及田间及仓库鳞翅目夜蛾科和螟蛾科的40多种昆虫。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就麦蛾茧蜂的寄主范围、生物学、生态学及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麦蛾茧蜂在寄主选择的过程中表现出偏嗜现象,但对于这种现象产生机制的研究甚少。本论文主要就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e、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三种寄主对麦蛾茧蜂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麦蛾茧蜂对三种寄主的选择性、麦蛾茧蜂嗅觉感器超微结构、饲料挥发物在麦蛾茧蜂嗅觉行为反应中的作用及寄主利它素在麦蛾茧蜂寄主选择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麦蛾茧蜂寄主偏嗜现象形成的机制,为深入了解这种寄主范围广泛的天敌和合理有效利用这种天敌资源应用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在26℃,50~55%RH,光周期为14L:10D的条件下,以米蛾、大蜡螟和玉米螟这三种鳞翅目幼虫为寄主,研究了寄主对麦蛾茧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寄主对麦蛾茧蜂子代性比没有影响。但麦蛾茧蜂在三种寄主上的产卵数量、发育历期、雌蜂寿命、卵的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麦蛾茧蜂在米蛾和大蜡螟上可以大量繁殖,而在玉米螟上产卵数最少(185.2±110.2粒),雌蜂寿命最短(11.1±4.4 d),卵的成活率最低(12%),不适合麦蛾茧蜂生长发育的需要。
2.研究了麦蛾茧蜂对米蛾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6℃,60%~80%RH,光周期为14L:10D的条件下,麦蛾茧蜂对米蛾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其模型为Na=1.078N/(1+0.1091N)。麦蛾茧蜂最大寄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9.88头和4.75头。麦蛾茧蜂寻找效应随米蛾密度和蜂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分别为:S<,a>=1.078/(1+0.1091N)和S<,b>=0.295P<-0.4012>。相互干扰反应模型为:S<,I>=0.47P <-0.592>。以上模型为正确评价麦蛾茧蜂控制米蛾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26℃条件下研究了麦蛾茧蜂对三种鳞翅目寄主大蜡螟、米蛾、玉米螟的选择性及寄生经历对其寄主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茧蜂对三种寄主有明显的寄生嗜好性,其嗜好程度依次为大蜡螟、米蛾、玉米螟,对大蜡螟的寄生率和寄主选择系数极显著高于对米蛾和玉米螟的寄生率和寄主选择系数。麦蛾茧蜂对三种寄主的寄生选择性存在负转换效应,即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寄生量降低,这种效应以寄生玉米螟最为明显。当混合寄主总密度固定时,寄生总量随着大蜡螟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玉米螟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寄生经历可以提高该蜂对寄生过的寄主的选择能力。
4.应用扫描电镜对麦蛾茧蜂的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的触角上存在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鳞状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嗅孔。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较大,分布较广。雌雄蜂的触角感器差异不明显。
5.研究了饲料挥发物对麦蛾茧蜂行为反应的影响。试验表明,未受虫害的米蛾饲料挥发物对麦蛾茧蜂雌蜂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其它两种饲料挥发物并不能吸引该蜂。遭受虫害饲料的挥发物对麦蛾茧蜂有很强烈的吸引作用,尤其是受虫害的米蛾饲料。麦蛾茧蜂的寄生经历没有改变该蜂对饲料挥发物的行为反应能力。
6.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对米蛾饲料挥发物中对麦蛾茧蜂具有吸引作用的信息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并用GC-MS对捕集到的挥发物进行了鉴定。共捕集到50多种组分,其中定性的组分26个,以烯醇类化合物居多。比较虫害对米蛾饲料挥发物成分的影响,变化主要集中在低沸点组分。
7.麦蛾茧蜂在其近距离的寄主定位中利用寄主幼虫的相关产物如幼虫粪便、幼虫丝、幼虫蜕中存在的利它素。其中,幼虫粪便和幼虫丝的活性较强,幼虫血淋巴中不存在能够引起麦蛾茧蜂寄主定位的利它素。用甲醇、正己烷和乙醚能够有效地提取不同寄主产物中的利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