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深层的问题,最艰巨的工程就是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现代转型。人格的现代转型是现实人格带着传统人格的积淀走向现代人格的过程。 市场经济改革之前,我国人格模式经历了两大相对重要的历史阶段,即封建时代的人格模式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格模式。封建时代的人格模式以儒家的“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以及道家的“隐士人格”和佛家的“超人人格”为典型代表,体现了封建时代“讲求道义,仁爱慈悲”、“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宽厚和平,至大至刚”、“中庸谦恭,圆熟含蓄”以及“勤劳俭朴,安贫乐道”的人格特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拨乱反正这几个阶段有不同的人格模式。这些人格模式突出体现了计划经济时期所崇尚的是大公无私的人格品质。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格模式明显带有思维模式单一,政治上的盲从,对国家、集体的依附等特点。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格模式对现实人格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回溯这两个时期的人格模式及人格特质对现实人格的双重影响,将有利于现代人格的重构与塑造。 市场经济改革引发了经济结构的转换、社会结构的重组、文化的变迁,它们对人格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行为模式、角色认知、个性气质、心理需求、价值观五个方面的变化,揭示人格的现代转型。在人格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观了我国当前人格的失范,同时也产生了因循守旧型、无为型、反社会型、依附型以及边缘型等人格障碍。 由于市场经济改革,人格出现了失范,产生了障碍人格,因此,必须构建现代人格。现代人格的构建通过现代人格的应然模式和人格特质体现出来。市场经济要构建的人格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理想人格,是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人格范式,它通过行为模式、角色认知、个性气质、心理需要、价值观五个方面的人格特质表现出来。而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教育的现代化、人文精神的重建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现代人格实现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