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土壤中的菌核基数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判别依据之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开发了一种可在非无菌操作条件下分离纹枯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该选择性培养基在水琼脂培养基(Water agar medium,WA)的基础上,加入硫酸链霉素、多菌灵及多果定,三种药剂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0μg?m L-1、1μg?m L-1和50μg?m L-1;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四种常见的污染真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细极链格孢(Alter naria tenuissima)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生长,但对禾谷丝核菌的生长影响较小;可以检测土壤中小麦纹枯病菌的菌核,回收率在80%左右。选择性培养基可用于分离发病茎秆上的小麦纹枯病菌,还可对麦田土壤中菌核的数量进行初步检测,为小麦纹枯病发生和流行的预测提供参考。为了研究小麦根、茎部内生真菌的类群及筛选对纹枯和茎基腐病菌有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分别于2017年、2019年从河南省五个土壤类型耕作区14个市22个县/区采集健康小麦样本,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小麦根、茎部内生真菌,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方法相结合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各土壤类型间小麦茎部、根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共426株包含23个属,优势种群为毛壳属Chaetomium,其次为青霉属Penicillium与根霉属Rhizopus。五种土壤类型耕作区小麦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分离率平均为24.36%、25.71%;相同土壤类型耕作区小麦根部内生真菌的定殖率为茎部的2.56~5倍,分离率则为茎部的2.23~5.25倍。茎部内生真菌的种类与根部相比丰富度较低;不同土壤类型内生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同种属的真菌可在不同地区的样本中分离得到。为了明确小麦不同生育期内生菌类群的差异,陆续于河南科技大学试验田采集7个生长期的小麦健康植株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内生真菌菌株共分离到19个属144株真菌,优势种群为青霉属Penicillium,其次为根霉属Rhizopus和毛壳属Chaetomium。小麦各生长期中,根部成熟期的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分离率最高,分别为76.67%、86.67%,茎部则是拔节期最高,定殖率、分离率均为40%;茎部越冬期与成熟期内生真菌的丰富度较高,根部则为分蘖期与成熟期丰富度较高。不同生长期内生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各生长期中成熟期多样性指数最高;相同生长期小麦根部菌群丰富度较茎部高。本论文开发了一种可在非无菌操作条件下分离纹枯病菌并可用于麦田土壤病原菌菌核检测的选择性培养基,并对小麦根、茎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初步明确了土壤类型、发育时期等因素对小麦根、茎部内生真菌的数量、种类和分布部位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小麦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小麦内生真菌应用于农业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