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7%,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8.5%,远高于世界其他经济体同期增长水平,增速骄人。2009年,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大环境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 50%,很多学者把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傲人成绩称为"中国奇迹"。2010年中国人均GDP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分别为1.45和1.79。2008年,这一比值扩大到1.84和2.45。2009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超过东部,但由于过多地依赖资本、能源、原材料及劳动等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粗放型增长特点明显,同时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面临资源及环境的双重约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使全要素生产率(TFP)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东西中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TFP水平差异显著,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新常态时期,腐败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又一大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腐败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据资料显示,仅2014年国家处分违法违纪的干部数量就高达1575人,调查的腐败案件数达18.2万起。本文建立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EViews构建实证模型,利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旨在研究腐败及市场化对不同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所呈现的特点,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2001-2011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总体呈现扩大趋势,东西部差距尤为明显,长期看来,技术进步的快慢决定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西部地区效率变化率及技术进步率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三个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效率变化及技术进步,其中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西部地区有规模效益优势。第二,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腐败与一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腐败行为会破坏市场规则,扰乱原有的竞争机制,甚至导致市场失灵。第三,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市场化对一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还得益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会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大化。第四,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腐败的存在削弱了市场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效应。针对以上结论,本文给出了三条政策建议。(1)加强政府治理水平。通过科学的管理及监督办法,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及治理效率,只有高效的政府治理水平,才能既保障市场组织资源的配置,又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重要作用,同时降低腐败的交易成本。(2)完善腐败惩治机制。让腐败行为从低风险、高收益的旧模式向高风险、低收益的新模式转变,加大对腐败行为主体的约束力。(3)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