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与普通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不同,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诊断,治疗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本研究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等方面,对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进行诊断,选择最优化诊断方案,为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回顾性研究椎板切除术和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评估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数据,为不同类型的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脊髓中心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60名行手术治疗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或不合并黄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其中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34名。采集患者氟中毒相关的临床资料,如既往是否饮用地下水,特别深井水病史;居住区是否位于含氟高发区;是否合并其他大关节僵硬;是否存在氟斑牙;前臂或(和)小腿是否存在骨间膜硬化,血清及尿氟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敏感性及特异性。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胸椎椎板切除术;B组行胸椎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术。从年龄、性别、骨化类型、脊髓压迫症状持续的时间;脊髓受压的程度;减压的位置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的后凸角;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感染,脑脊液漏,术后血肿,神经功能恶化等);术前、术后减压节段cobb角等方面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
1.术前饮水史,大关节僵硬,前臂及小腿骨间膜硬化,氟斑牙及血尿氟含量各项氟中毒相关指标对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其中尿氟>血氟>氟斑牙>骨间膜硬化>饮水史>大关节僵硬。2.行椎板切除术及椎板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最大椎管侵占率、后纵韧带骨化角及术后随访时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椎板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明显少于椎板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组。3.椎板切除术组与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术前JO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76)。两组末次随访JOA的改善率分别为66.7%±17.6%及68.8%±16.6%;两组手术术后各时间段JOA评分与术前JOA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后时间段,两组之间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进行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减压节段<3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5)。当减压节段≥3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减压位置为上胸段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2);当减压位置位于中下胸段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术前减压节段的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胸椎减压节段的后凸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结论:
1.血尿氟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对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术前怀疑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除常规行胸椎X光、CT及MR检查外,还需完善血尿氟检查,以明确诊断。
2.椎板切除术及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均为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的手术方式;当减压节段<3,减压位置位于上胸椎时,建议行椎板切除术,可有效的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当减压节段≥3,减压位置位于中下胸椎时,建议行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
3.两种术式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胸椎后凸角,但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明显优于单纯的椎板切除术。
与普通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不同,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在诊断,治疗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本研究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等方面,对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进行诊断,选择最优化诊断方案,为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回顾性研究椎板切除术和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评估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数据,为不同类型的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脊髓中心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60名行手术治疗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或不合并黄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其中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34名。采集患者氟中毒相关的临床资料,如既往是否饮用地下水,特别深井水病史;居住区是否位于含氟高发区;是否合并其他大关节僵硬;是否存在氟斑牙;前臂或(和)小腿是否存在骨间膜硬化,血清及尿氟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敏感性及特异性。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胸椎椎板切除术;B组行胸椎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术。从年龄、性别、骨化类型、脊髓压迫症状持续的时间;脊髓受压的程度;减压的位置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的后凸角;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感染,脑脊液漏,术后血肿,神经功能恶化等);术前、术后减压节段cobb角等方面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
1.术前饮水史,大关节僵硬,前臂及小腿骨间膜硬化,氟斑牙及血尿氟含量各项氟中毒相关指标对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其中尿氟>血氟>氟斑牙>骨间膜硬化>饮水史>大关节僵硬。2.行椎板切除术及椎板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最大椎管侵占率、后纵韧带骨化角及术后随访时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椎板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明显少于椎板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组。3.椎板切除术组与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术前JO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76)。两组末次随访JOA的改善率分别为66.7%±17.6%及68.8%±16.6%;两组手术术后各时间段JOA评分与术前JOA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后时间段,两组之间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进行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减压节段<3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5)。当减压节段≥3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减压位置为上胸段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2);当减压位置位于中下胸段时,两组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术前减压节段的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胸椎减压节段的后凸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结论:
1.血尿氟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对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术前怀疑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除常规行胸椎X光、CT及MR检查外,还需完善血尿氟检查,以明确诊断。
2.椎板切除术及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均为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的手术方式;当减压节段<3,减压位置位于上胸椎时,建议行椎板切除术,可有效的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当减压节段≥3,减压位置位于中下胸椎时,建议行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
3.两种术式治疗氟骨症性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胸椎后凸角,但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明显优于单纯的椎板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