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纠纷与武汉地方政府(1946——1949)——以武昌第一纱厂的劳资纠纷为个案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sdr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到194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的大陆统治日益难支,经济状况亦处于崩溃边缘。受此影响,武汉地区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物价飞涨。 其时,武昌第一纱厂劳资纠纷一直呈“时断时续”之状态,劳资纠纷表现较为复杂。武汉地方政府在处理一纱厂劳资纠纷过程中,依据当时国家法律调整出两种处理一纱厂劳资纠纷的管控模式,此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和了劳资纠纷,但随着武汉政局的最终变动,其模式存在的意义消失殆尽。 本文试图以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对武昌一纱厂劳资纠纷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全文分段概要如下: 第一章:在一纱厂历史的浸染中,厂内具有双重社会身份的资方,新旧三十六友掌控的工会以及被中、军统分别控制的工人,各成分之间利益纠葛严重,工人往往成为被利用的对象。劳资纠纷亦成为厂内部利益纠缠不清的表现。同时,厂外通货膨胀引发了工人生活水平地持续恶化,工人为了维持自身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不断地向资方提出按武汉当时实际生活指数发放工资的要求,势必会与资方形成劳资纠纷。当双重纠纷杂糅在一起时,一纱厂劳资纠纷就呈现出时断时续之状态。 第二章:选取武汉地方政府处理一纱厂的三个劳资纠纷案例说明,武汉地方政府在处理一纱厂劳资纠纷中,探究出的两种重要的管控模式——福利委员会和劳资评断委员会,能暂时地缓和的劳资纠纷。 第三章:通过对两种管控模式的分析,福利委员会和劳资评断委员会是依据国家紧急法令调整出来的,虽然它们从一出生就带有战时非常举措的意味,但是通过这模式搭建起互相协作,共同分担责任,相互妥协的政治平台,能一定程度上协同各成分之间利益,达成暂时的平衡,从而暂时地缓解一纱厂劳资紧张关系。同时,由于非常举措的临时性,随着武汉政局的最终变动,此种模式的有效性消失殆尽。
其他文献
本文拟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与考证史料,认真整理和综合相关史料,运用历史统计的方法,充分运用敦煌文书和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理论来探讨唐代的皇位继承问题。文章指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处于“弱质”地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基础生产条件差,农业综合竞争力弱,农产品质次价高。而农业内部自身积累少不足以弥补历史欠账,维持正常发展。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