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基础设施以及购置教学设备所需的资金问题成为制约高校规模化发展的“瓶颈”。这也是高职院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融资行为因为特殊的行业特质,不能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只能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模式中采用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由于我国加入WTO,商业银行体制转轨后,盈利模式由原来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逐渐转向扩大中间业务收入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信贷资金的风险控制。除了对部属、省属“211”类高校在政策指导下放贷条件较松,不再对所有高校放宽贷款额度。而诸如学校办学层次及规模、师生比例、科研成果、学生成就、国家政策、资产结构、获利能力、成长性、财务危机成本等对银行是否同意发放贷款形成主要的风险识别因素。在这些定性因素的影响下,要想获得银行长期、大额贷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难题。那么,是否可以根据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不同项目资金需求缓急、期限长短,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下,做一个多渠道融资模式的规划,以达到机会成本最小、学校建设又快又好呢?
本文根据高职院校特点,依据融资理论,通过内源性融资(学校每年各项结余资金)和外源性的银行贷款融资、BOT融资、信托融资、租赁融资等理论的可行性比较分析,选用恰当的融资模式,获取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设发展资金,以解决高职院校高效率、高标准现代化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困境。
二、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背景和建设资金筹措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在融资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商业银行信贷融资、BOT项目融资、信托融资、租赁融资的一般理论及在我国现行的融资模式的部分相关实务;分析比较了这四类融资模式的优缺点。结合高职院校融资需要,对这四种融资模式在高职院校运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借助各类融资模式曾在其他高校的一些项目的成功运作案例,比较各种融资方式在高职院校融资中的优势以及互补性。最后,用一个具体的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如何择优选择融资模式,设计了一个混合型结构的项目融资可行性方案,有利于高职院校新区建设较快融资。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探讨高校要发展,但面临资金短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资金缺口,高校有从多渠道间接融资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在论述商业银行贷款融资、BOT融资、信托融资、租赁融资这四种融资模式的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运用商业银行贷款融资、BOT融资、信托融资、租赁融资这四种融资模式相关业务类型的可行性,以及四类融资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这四种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
第三部分针对某高职院校的具体案例,在已有财务数据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定性分析了高职院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上述四种间接融资模式的特点,而不是某种单一的融资模式提出了详细的融资方案。
由于信托财产具有所有权转移处理的特点,老校区的处理就在于将土地和房产所有权转让给信托机构,做一个资金信托与房地产信托结合的中期信托计划,既解决了老校区的转让,又可以募集新校区基础建设的资金。
新校区建设急需大额建设资金,而新校区的土地不能转让所有权,信托融资不适宜,则选用大型基础建设工程常用的BOT项目融资模式。新校区的设备购置资金短缺,选用融资租赁中长期模式;对周期性使用的实验设备则用经营租赁缓解学校资金紧张。
最后提示高职院校新区建设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第四部分,总结。
三、主要观点
本文以一个正在运行的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工程为例,针对其在建设中遇到的资金缺口问题,借鉴内外源融资模式的理论概述,以及各种融资模式已实施的实际业务项目,为建设方高职院校作一个同时运用多种中长期资金融通模式的可行性规划。提出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以期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融资方案。四、本文的主要特色如下:
(1)通过对多种融资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突破高校解决大额资金缺口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单一间接融资模式,而是将多种融资模式运用于高职院校新区建设的思路,对其他高校扩张期的资金缺口的弥补途径选择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在对高职院校财务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就不同的建设项目条件,将项目融资(BOT)、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多种融资模式同时运用于一个高校新区建设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
(3)分析运作新校区建设可能存在的制度、环境风险,提出防范及分担措施。
五、本文存在的问题:
(1)由于高校并非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不便公开,所以写作过程中做了些修改,在数据分析中会与实际数据结果有偏差;
(2)作者能够收集到的与融资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不够,在进行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存在一些考虑不全面的因素;
(3)由于作者本身的理论修养不够,尚需进一步提高。本文分析中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能获得各位老师、读者的指导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