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钞《文选集注》是佚名者所编纂的关于唐人《文选》注释的一部集成式著作,依次汇录李善注、《钞》(《文选钞》)、《音决》(《文选音决》)、五家注(即五臣注)及陆善经注等诸家唐人注解,而殿以纂集者据唐本所作的校语,凡一百二十卷。惜已残,现存可见者仅二十五卷,且多为残卷残篇。尽管是残卷,但因编纂依据之底本系唐人抄本,更近于唐时诸家《文选》注本的原貌,故其在版本、校勘、文献考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在集注本与诸刻本(如监本、尤本、胡刻本等李善单注本,陈八郎本、正德本等五臣单注本,奎章阁本、明州本等六家本,赣州本、四部丛刊影宋本等六臣本)系统比勘的基础上,从宏观(历史的脉络)和微观(文本的解读)两个方面对《文选集注》及其所汇录的诸家唐人注解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文选集注》研究概述。在充分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文选集注》的发现与辑印历程。并对《文选集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对相关说解作了相应的补充和考证。第二章《文选集注》之李善注研究。首先,依据敦煌本、集注本和监本、尤本中的李善注,探讨李善注从唐钞到宋椠的文本流变。其次,通过集注本与监本、尤本的系统比勘,分析探究李善注“增注”(即超出集注本与宋刻本李善注中相同部分的文字)的来源,发现除了李善本人的增补外,有相当部分内容是自《钞》、五家和陆善经注阑入,并对其间淆乱情况作了全面的勾稽和整理。又通过对李善注一些内禀义例如“取用旧注体例”、“再见从省体例”、“依正文序次作注体例”、“释文语义连贯体例”等的深入解读,详细考索和梳理了旁注阑入的情况。再次,通过对集注本所参据李善注底本与诸李善单注本正文及注释之间差异、悬隔现象的分析、归纳和考索,补充证实二者当非同一单线上的流传,附和冈村繁所提出的“李善注复线说”的观点。最后,分析论述集注本所参据李善注本的版本校勘价值,诸如可正诸刻本篇题、类目之误,可正旧注淆乱,可正脱文,可正误文,可正衍文等。第三章《文选集注》之《钞》与《音决》研究。首先,在系统梳理、平议《钞》与《音决》撰者众说的基础上,利用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补充考证《文选集注》所汇录之《钞》当系《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载录佚名三十卷本《文选钞》。其次,分析说明《钞》的内容、特色和价值,如长于解题和解析文本、归结文意等。又,《钞》注解繁富,史料价值很高,可助辑佚之用。再次,初步探究归纳《钞》的注释体例和内禀义例,诸如补正李善注之例、校勘之例、订误之例、未详之例、考辨之例、再见从省之例、不以文害意之例等等。最后,对《音决》集《文选》音注之大成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第四章《文选集注》之五家注研究。首先,通过集注本与陈八郎本、正德本等五臣单注本及奎章阁本、明州本等六家本的系统比勘,可以发现五家注疏释内容多抄撮、袭取、隐括李善注、《钞》与《音决》,涉嫌与旧注、前注重复,故遭到《文选集注》编者的大力删减,但因其纂集底本系唐抄本,校勘价值很高,可补诸刻本五臣注之缺漏,亦可藉之订正后出刻本之讹衍误倒现象。其次,系统考察和统计了集注本与刻本五家注注家署名之淆乱情况。第五章《文选集注》之陆善经注研究。通过陆善经注与李善注、《钞》及五家注的横向比勘,可以发现其内容少有与前注重复相同处,又仅存两条音释,可知《文选集注》所汇录陆善经《文选注》当非其原貌。并详细分析、探讨陆善经注的性质和价值。第六章《文选集注》之编纂研究。首先,分析、总结《文选集注》卷次重分体例、校补体例和编纂体例,如删削重复注解、取其始见者;众家注无详略,文意稍不同者,皆备录无遗;只存异文异说,不论是非;音释存于注中等。其次,详细论述《文选集注》编者案语的特点、纂例及其校勘价值等,可补当下研究之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