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酸钙表面的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碳酸钙是一种新型无机填料,被广泛应用于油墨、橡胶、塑料、造纸、涂料、医药等行业。在实际应用到聚合物基体的过程中,纳米碳酸钙存在两大问题:(1)表面能极高,易团聚,影响其纳米效应的发挥;(2)粒子表面亲水疏油,与基体的相容性差,难以在基体中分散。因此,通过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制备疏水性好、纯度高、粒度分布窄、分散性好的高活性纳米碳酸钙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湿法改性工艺,分别对脂肪酸和磷酸酯类改性剂进行了筛选,并对改性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次,模拟生物矿化过程,采用原位改性工艺,分别考察了不同改性剂对纳米碳酸钙的原位改性效果并对改性剂添加量进行了优化;最后分别对湿法改性和原位改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湿法改性工艺中,月桂酸和十六烷基磷酸酯的改性效果较好;通过对改性工艺条件的优化,分别制得了活化度为99.99%,接触角为135.3°,吸油值为63.94g/100g以及活化度为99.99%,接触角为135.8°,吸油值为68g/100g的纳米碳酸钙。2.在实验范围内,月桂酸的原位改性效果较好,生成的碳酸钙疏水性较强,形貌为规整的纺锤形。控制月桂酸的添加量为2.5wt%,制备出了活化度为99.99%,接触角为130.9°,吸油值为70.24g/100g的纺锤形碳酸钙。3.运用FT-IR、XRD等分析表征方法初步探讨了碳酸钙表面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十六烷基磷酸酯、月桂酸均可吸附在碳酸钙表面,与碳酸钙表面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但改性剂的加入并不会引起碳酸钙晶型的转变,均为方解石。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从理念与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紧密结合推进的现实改革,从法律的规定、明晰的职能、规范的操作诸方面,妥善处理好法律之“定”与改革之
为了满足雷达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构建了一个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即轨道SAR)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由不同的功能模块组成,操作安全方便。通过设计和搭建模块化的轨道SAR
硅谷创新型经济繁荣的背后,是一个运转完善的创业循环系统。介绍了硅谷创业循环系统的组成要素,阐述了硅谷成功的关键是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动力问题,着重指出了硅谷创业
该文围绕构建研究性大学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体系,探索和实践机械设计全过程培养的教学实验体系,包括拓宽认知实验、培养工程素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工程设计工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