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反思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继承和批判改革的原则,在“传统”基础上改进的各类历史教学法,都是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作为它们存在的前提,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本的内容是其最终目的。而在目前的历史课程和教学体制及其模式下,任何这一类的教法改革都受到其规范模式的制约,不能产生“革命永胜”的效应,所以要在反思传统历史教学观、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探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途径,尽可能地体现现代教学观的理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贯彻我国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教育方针,本文针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历史教学实践,以期探讨能够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被誉为“21世纪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本世纪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种方法论体系。在我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综合系统探讨中学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工作方兴未艾,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中学历史教师也更加重视实践“问题解决”模式对于辅助完成新课程改革的功效。本文试图在反思传统历史学科教学观、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探讨实践这种极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历史教师改进学科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目标所具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功能。中学历史“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转变传统历史学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而实现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完备的历史知识和取得良好成绩,该模式有利于改善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热情,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和当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中学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做了详细介绍,分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界定了“问题”、“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三个概念,并强调多元智能和建构主义理论与历史“问题解决”教学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分析中学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特征、原则与目标。第四部分,探讨了“问题解决”教学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通过对“问题解决”实验教学的分析,验证了“问题解决”教学的优越性,并对“问题解决”教学提出了评价和前景展望;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中学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论文对“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评估,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扬长避短。通过研究得出:“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自然而然地使教学走进新课程,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