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组织学变化,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如肝内多种细胞的激活、HSC的增殖、ECM的过度沉积、CK的分泌增多等,不过随着肝硬化程度的不同,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有主次之分而已。肝硬化以肝脏ECM增生与沉积为特征,当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大于降解的时候肝硬化开始形成。导致肝脏ECM增生与沉积的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向肌成纤维样细胞(MFLC)和成纤维细胞(FC)的转化。激活的HSC在多种促有丝分裂因子作用下分裂增殖的同时,自身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激活,并使已被激活的HSC快速转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合成大量胶原等ECM,最终导致肝硬化。多种细胞因子也可以直接促进ECM的合成。但这种过程始终受基因的调控,而SNPs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转录效率,翻译后修饰等,进而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参与细胞外基质(ECM)代谢的基因调控失调时,相应的促进细胞外基质形成的因子就会增多,而分解细胞外基质的因子产生减少,蛋白代谢发生紊乱,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目前认为与肝纤维化发展有关的基因(候选基因)主要有17种。业师徐光福教授提出肝硬化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虚络闭,湿热内蕴”,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思索和实践,拟定了益气解毒通络方,临床使用表明,该方对病人的体质、病情纠正作用比较明显,治疗肝硬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观察“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慢性肝病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本课题采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慢性肝病,存在肝硬化证据患者48例,对治疗前后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显效率为12.50%,总有效率为97.92%;此外,在减轻症状、体征,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B型超声等方面具有明显疗效。综上所述,益气解毒通络方具有一定的减轻症状、体征及保肝降酶、改善肝脏形态的作用,临床疗效观察确切,无毒副作用,病人经济负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