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抑郁症作为一类慢性以及反复发作的疾病,不仅给抑郁症患者带来精神痛苦,并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rTMS(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作为一种副作用最小的无创方法,已被提出用来治疗抑郁症,其机制可能与保护海马神经细胞、促进其再生等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抑郁模型大鼠进行rTMS干预,并观察rTMS干预前后大鼠行为学水平及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进而探讨rTMS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目的观察rTMS干预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神经干细胞分化参与rTMS改善抑郁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1.选取成年SPF级雄性大鼠经基线行为学(蔗糖水偏好测试、旷场测试、Y迷宫测试)筛选,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正常饲养,造模组给予单纯的CUMS方式联合孤笼饲养来制备抑郁模型,再次经行为学评估后随机分为抑郁组、伪刺激组和rTMS组。rTMS组大鼠接受为期3周的rTMS刺激;伪刺激组则置于相同环境,但不接受刺激。刺激结束之后,进行行为学测试评估rTMS是否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最后,釆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Nestin和GFAP阳性细胞数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造模前,大鼠基线行为学评分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造模后,造模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降低(P<0.05)。表明成功建立抑郁模型大鼠。在接受rTMS刺激以后,rTMS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与伪刺激组及抑郁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伪刺激组及抑郁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伪刺激的行为学评分与抑郁组相比较无差异。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4组大鼠海马CA3区Nestin及GFAP平均光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和伪刺激组大鼠Nestin的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而GFAP的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rTMS组Nestin的平均光密度值与伪刺激组及抑郁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GFAP平均光密度值与伪刺激组及抑郁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伪刺激组Nestin及GFAP的平均光密度值与抑郁组相比较无差异。3.免疫印迹检测结果:4组大鼠海马Nestin和GFAP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和伪刺激组Nestin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增多(P<0.05),GFAP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rTMS组Nestin蛋白表达与伪刺激组及抑郁组相比较明显减少(P<0.05),GFAP蛋白表达与伪刺激组及抑郁组相比较明显增多(P<0.05);伪刺激组Nestin及GFAP的蛋白表达与抑郁组相比较无差异。结论1.rTMS干预能明显改善CUMS大鼠模型的抑郁样行为。2.rTMS干预对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可能是前期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来保护海马神经元,这可能是rTMS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