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背景: 盆腔炎性疾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常被误诊、漏诊或治疗不及时,因而迁延难愈,导致盆腔炎反复发作,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1]。根据2006年至2010年美国全国家庭成长调查(NSFG)数据显示:7年后随访盆腔炎性疾病患者,21.3%的患者出现盆腔炎复发,19.0%发生不孕,42.7%的患者出现慢性盆腔痛[2]。可见,盆腔炎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很高,不同程度地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预防盆腔炎发生和复发,快速诊断、及时治疗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观察目的: 观察消炎汤内服及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 观察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在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住院的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湿热瘀结型)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静脉给予头孢西丁钠2g,Q6h,治疗组给予消炎汤口服及保留灌肠联合头孢西丁钠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天。观察患者治疗第3、7、14天的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体温、VAS评分、盆腔包块缩小程度,血常规改善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来评估药物安全性。 观察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体温、VAS评分、盆腔包块大小、血常规等分布情况进行可比性分析,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和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VAS评分、腹痛消失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盆腔包块缩小程度、血常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和VAS评分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痛消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盆腔包块缩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盆腔包块缩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治疗14天结束时,治疗组19例盆腔包块患者中有9例患者遗留盆腔包块,对照组18例盆腔包块患者中有16例患者遗留盆腔包块。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第3天中转手术治疗。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6.药物安全性分析: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炎汤安全可用。 结论: 1.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在缩小盆腔包块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2.消炎汤内服及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明显,能快速降低体温、缓解腹痛、缩小盆腔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