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书法研究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85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子恺作为一位生活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特殊时期的艺术家,在诸多文艺领域内,均有自己独特的创见,由于他对西方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漫画还是书法作品,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本文将丰子恺书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对丰子恺从小学习书法的经历进行回溯和还原;第二章从时代风格,师友的教导与启发和其他艺术及艺术理论学习经历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讨丰子恺书法审美观念和风格形成的过程及原因;第三章分为丰子恺的书法实践,丰子恺的书法理论,和丰子恺书法的成就及影响等三个方面,全面研究丰子恺书法的创作问题。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和肯定丰子恺质朴奇拙,趣味横生的书法风格的独特性,介绍他在书法交往中的情况,及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方面的艺术成就和学术意义;并试图解释其碑帖结合,由博返约,兼通诸艺的书法学习过程的科学性和借鉴意义,总体对其学习过程和创作成果形成理性的认知和接受。
其他文献
西部片是美国电影中发展历程最完整、存续时间最久、产量最大的类型之一,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一百多年里,西部片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有过无人问津的低潮,但发展到今天,它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不断在进行自我更新。本文以21世纪的美国西部片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后现代语境中进行考察,探究其在新世纪所具有的新元素、新视野、新美学。本文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论述20世纪的美国西部片所形成的类型传统,从形式和内容两方
自1920年第一部本土侦探短片《车中盗》问世,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9年的时光中,这个移植自西方的商业电影类型在民国复杂乱世图景中进行着自身的探索与演变。本文根据类型电影相关理论圈定侦探片范围,广泛搜寻影片本事、报刊文章、影像等第一手资料展开研究,结合国内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历史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中对侦探片进行考察,梳理其类型流变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早期侦探片文本风格与观念内涵之变化,将其
20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由繁荣走向低迷。2003年,随着香港与内地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影人开始到内地拍摄电影,两地电影的融合呈现出新面貌。由于创作环境、观影群体的变化,香港电影导演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创作产生了新变化。许鞍华作为其中一员,她也开始在内地取材,主动贴近内地。“北上”后,她共拍摄了《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
北京人艺建院以来,共上演剧目300余部,本论文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剧目的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对人艺建院以来其经典剧目演出情况进行整体梳理的基础上,探究人艺经典剧目创演历史上的创新性探索和创新性实践,以此总结北京人艺在创新之路上取得的突破和面临的瓶颈。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北京人艺建院以来的演出情况进行总体梳理,概述人艺剧目的演出历史和演出风格的整体风貌,并对其中的重点剧目进行个案分析。第二章
戏曲的娱乐性是指戏曲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愉悦以及戏曲接受者在观戏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陶冶,是戏曲的本质属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十七年”时期的戏曲指的是1949年至1966年间戏曲的演出与创作实践。本论文论述的是在“十七年”时期颁布的戏曲政策对戏曲娱乐性的影响,即便在“左”倾思潮的制约下,戏曲也从来没有摆脱娱乐性的黏附。本论文以对“十七年”时期戏曲娱乐性的发掘和呈
作为宋元明时期帖学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董其昌不仅在书法上展示了帖学妍婉秀美、潇洒俊逸的特点,而且对帖学有着独到的理论和见解。董其昌草书以“二王”为宗,旁涉杨凝式、张旭、颜真卿、怀素、米芾等诸家,广收博取,形成了独特的“古淡”的审美理念。董其昌草书“古淡”的审美理念是其从“临古”到“变古”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对“古质而今妍”命题的重新思考,最终达到“化古为己”的境界。本文主要从“董其昌草书观念探究”、
工业燃烧源排放了大量的颗粒物,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被认为是导致大气灰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需求下,进一步实现燃煤电厂、有色、水泥等工业源烟气中颗粒物的高效脱除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必然要求。静电除尘技术是实现工业源烟气颗粒物高效脱除的重要手段,在燃煤电厂、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从目前研究现状及工业需求来看,除尘器内部形成的堆积粉尘将会造成放电稳定性及脱除能力
“孔雀舞”原是流传于中国傣族地区专由男性表演的传统舞蹈。在50年代-80年代,经由毛相、金明、刀美兰、杨丽萍几位舞蹈家之手,逐渐发展成为广为人知的女子舞蹈。其中,杨丽萍在1986年首演的独舞《雀之灵》中所创造的舞蹈形象不仅成为了80年代以来极具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女性舞蹈形象,还打破和重塑了这个原本男子专属舞蹈的观念。在“雀之灵”这一女性身体形象之下,隐含的不仅是傣族孔雀舞的当代发展,更是超越此前女性
本文以在东西方造型观念并行的现代创作背景下,着重于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意味进行研究,对“造型意味”作出融合了中西两种取向的解读。在对追求造型意味的审美意识形态上,找寻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观,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造型意识的共同美感规律、形式及精神。举例说明了中国人物画造型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汲取,行文目的都是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实践、造型意识和意味的生成提供思路。在对东西方造型观念的运用上,本人作出
中国抗联题材电视剧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剧中所塑造的抗联英雄形象更是引人注目,为观众所青睐。纵观30多年中国抗联题材电视剧创作实践,其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仅反映了抗联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也讴歌了抗联人物崇高精神和不凡经历,展示了当代社会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期盼与想象。创作者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崇高的理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