κ-阿片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电针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脏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和致死的首位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心律失常。因此,寻找一种预防改善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针刺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能够达到改善的效果;同时,针刺能够明显的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基础研究也表明,针刺预处理可降低心律失常评分。本研究室以往的工作表明,电针能抑制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而有关电针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机制,迄今鲜有人涉足。现代医学研究提示:κ-阿片受体(κappa opoid receptor,κ-OR)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生理、病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针刺镇痛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阿片受体表达、激活阿片受体系统,然而,阿片受体系统在针刺改善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效应机制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的介导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室前期研究表明:电针可改善心肌缺血性损伤,而κ-阿片受体特异性阻断剂可以部分阻断电针改善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效应,提示电针极有可能通过调节κ-OR及其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而将阿片受体及其信号转导路径的探讨引入到针刺改善心律失常的机制中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研究目的及意义观察电针对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同时确定κ-OR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干预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κ-OR后信号通路介导电针抗缺血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的完成不仅对于针刺防治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亦将为系统探讨针刺心血管效应作用规律及其机制找到一条新思路或新的切入点。研究方法本实验总共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阻断剂组通过观察心律失常评分。第二部分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在再灌注结束后,取大鼠心脏左心室做western Blot检测κ-OR、Gq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AG)、(cAMP)含量的变化;Forskolin(AC 激动剂)、8-Br-cAMP(PKA激动剂)、BayK-8644(L-Ca2+激动剂)、PMA(PKC激动剂)等κ-阿片受体后信号转导成分在激动剂的作用下,观察单个心肌细钙离子变化。探讨κ-OR后信号通路上哪些信号分子参与介导电针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研究结果1 电针改善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疗效的确定与NC组相比,M组再灌注时的和EA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性升高(P<0.01),而经过电针干预后,EA组较M组再灌注时的心律失常评分与M组比较显著性降低(P<0.01),而在电针前给与κ-OR特异性拮抗剂——Nor-BNI,其再灌注时的心律失常评分组较与NC组和EA组比较均有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增加(P<0.05或P<0.01)。2 κ-OR及其受体后信号通路在参与介导电针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2.1 κ-OR及其受体后直接信号通路在参与介导电针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2.1.1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κ-OR蛋白的影响M组κ-OR蛋白含量与NC组比较有所增加(P<0.05),考虑是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应激保护性反应;而EA组κ-OR蛋白含量与NC组和M组比较均有更为明显地增加(P均<0.01)。2.1.2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Gq蛋白的影响与NC组比较,M组Gq蛋白的表达略有增加(P<0.05);而EA组Gq蛋白的表达与NC组和M组比较均有进一步的增加(P均<0.01)。2.1.3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IP3的影响M组IP3的含量与NC组比较有所增加(P<0.01);而EA组IP3的含量与NC组和M组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均<0.01)。2.1.4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DAG的影响与NC组比较,M组DAG的表达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EA组DAG的表达与NC组和M组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均<0.01)。2.1.5 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PKC反应性的影响2.1.5.1单个心肌细胞在PKC激动剂-PMA作用下钙瞬变情况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PKC激动剂--PMA作用下钙瞬变的影响各组钙瞬变波形的波幅在PKC激动剂-PMA作用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NC组相比,M组心肌细胞在PKC激动剂-PMA作用下钙瞬变幅度变化明显增加(P<0.01);与M组相比,经过电针后EA组增加的幅度减低(P<0.01)。2.1.5.2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PKC激动剂-PMA作用下收缩幅度的变化NC组与本组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PKC激动剂-PMA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40.00%,而M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PKC激动剂-PMA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83.73%(P<0.01)。EA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PKC激动剂-PMA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31.79%,明显低于M组。2.2 κ-阿片受体后间接信号通路在参与介导电针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2.2.1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AC反应性的影响2.2.1.1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AC激动剂-Forskolin作用下钙瞬变情况各组钙瞬变波形的波幅在AC激动剂-Forskolin的作用下均有升高。与NC组相比,M组心肌细胞在AC激动剂-Forskolin作用下钙瞬变幅度变化明显增加(P<0.01)。与M组相比,经过电针后EA组增加的幅度减低(P<0.01)。2.2.1.2 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AC激动剂-Forskolin作用下收缩幅度的变化NC组与本组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AC激动剂-Forskolin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21.16%,而M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AC激动剂-Forskolin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57.91%。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EA组心肌细胞在AC激动剂-Forskolin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30.50%,明显低于M组。2.2.2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cAMP的影响M组cAMP与NC组比较有所增加,无统计学差异;而EA组cAMP与M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0.01)。2.2.3 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PKA反应性的影响2.2.3.1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PKA的激动剂--8-Br-cAMP作用下钙瞬变的情况各组钙瞬变波形的波幅在PKA的激动剂--8-Br-cAMP作用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NC组相比,M组心肌细胞在PKA的激动剂--8-Br-cAMP作用下钙瞬变幅度变化明显增加(P<0.01)。与M组相比,经过电针后EA组增加的幅度减低(P<0.01)。2.2.3.2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PKA的激动剂-8-Br-cAMP作用下收缩幅度的变化NC组与本组的Control相比较,单个心肌细胞在PKA的激动剂--8-Br-cAMP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58.72%,而M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PKA的激动剂--8-Br-cAMP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90.87%。EA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PKA的激动剂--8-Br-cAMP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20.63%,明显低于M组。2.2.4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反应性的影响2.2.4.1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作用下钙瞬变情况各组钙瞬变波形的波幅在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作用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NC组相比,M组心肌细胞在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作用下钙瞬变幅度变化明显增加(P<0.01);与M组相比,经过电针后EA组增加的幅度减低(P<0.01)。2.2.4.2电针对模拟全心缺血再灌注大鼠分离的单个心肌细胞在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作用下收缩幅度的变化NC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40.01%,而M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86.01%。EA组与本组Control相比较,心肌细胞在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的激动下收缩幅度增加25.11%,明显低于M组。研究结论:1、电针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κ-OR特异性阻断剂nor-BNI能够部分阻断电针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的保护效应。提示:κ-OR可能参与介导了电针改善缺血再灌注引发心律失常的保护效应。2、电针干预的具体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通过增加κ-OR含量,继而作用于κ-OR后直接作用的信号转导系统相关站点,即增强Gq、IP3及DAG的表达、抑制PKC的过度激活;另一方面,通过抑制间接作用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站点即下调cAMP含量、抑制AC、PKA、L-Ca2+通道的过度激活,发挥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其他文献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经济负担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手段。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证据,但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且证据不够充分,遂本研究拟对各大数据库内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
研究目的通过应用柴芍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门诊共计纳入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维
研究背景湿疹(eczema,ECZ)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属于中医“湿疮”、“血粟疮”等范畴。该病在儿童、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近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病与皮肤屏障受损、免疫机制失调及炎症损伤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其与外感六淫邪气及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多从散外邪调脏腑或扶正祛邪兼顾入手进行辨证论治。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都是
第一部分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目的:通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提炼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的核心药物,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阐明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相关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的门诊病历资料,对其进行规范整理后,整体导入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进行统计和数据挖掘,对患者基本信息、使用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分析证素辨证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年龄在40~80岁,成功进行腔内治疗的连续入院患者124例。参照《证素辨证学》
本文第一部分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行综述,并梳理了中医对脑的生理功能及与脑白质病相关的中医病名、病机、治疗的认识和探索。临床研究部分为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筛选出治疗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病例167例,共记录就0、1、2、3个月的就诊信息713 次。研究目的:(1)研究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合并疾病,分析其可能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联系;(2)评估中药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其高发病率以及潜在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致残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祖国医学传统小夹板技术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小夹板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因固定而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耐受性好,给骨折患者的快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创造有利的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蒙医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整理分析,全文总共分为三
研究目的:通过研读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明确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并对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疾病与方剂进行整合与分类,分析并总结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经验,完善传承谱系,为现代中医临床服务。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信息学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李东垣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的病证及论述,并分门别类。通过理论归纳、逻辑推理等,全面研读李东垣相关著作及参考资料,归纳、总结其在各类病证中运用桃仁、红花的学
研究目的1.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研究方法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以缓解EMs痛经为管理需求的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压力的提高,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病发病因素以及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治疗上,西医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容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中医根据FD的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认为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