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说明中提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收集与尝试不同的材料,自主探索多种造型·表现方法;美术教师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若“学生主动收集与尝试不同材料”的环节缺失,美术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法的传授,单纯地要求学生运用单一的美术媒材进行艺术创作,美术教学只能事倍功半。美术媒材在美术课堂中不仅是课程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更是美术教师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创作灵感的有效工具。但是,美术媒材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存在应用普及度较低、应用频率不高、种类过于单一等多种问题。本文旨在阐述和总结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深入试点学校调查研究等方式研究和分析原因,同时提出“美术媒材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应用”建议和策略。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试点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四种。具体实施过程为:1、选定调查研究的主题和对象,即“美术媒材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应用”,对象为在校小学生,同时搜集大量文献对选定的主题和对象进行辅助研究。2、在选定调查试点的前提下,深入到试点学校旁听美术课,并通过笔录、影像和视频采集等方式记录课堂情况以及学生作业。3、记录学生在“造型·表现”课中进行美术活动的主要方式、常用媒材和效果。4、在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后,编制调查问卷并分发给调查研究对象。5、回收调查问卷,罗列相关数据,整理前期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实证材料,阐述调查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策略和建议。最终成果形式为本论文。本文在阐述美术媒材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着重提出“如何使美术媒材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普遍、有效应用”的策略。旨在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有效运用美术媒材以达到提高造型能力、激发美术兴趣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