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WL前后肾损伤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u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碎石前后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寻求较好的早期预测ESWL肾损伤的生化检测指标,并判断肾损伤及修复情况和为两次ESWL术的间隔时间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筛选2014年2月1日到2014年5月31日来我院治疗的60例行ESWL术的肾结石患者,分别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0h,6h,12h,24h,48h,1w,2w尿液标本,测定其尿胱抑素C(Cys C)、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ESWL术后各项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的变化,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胱抑素C在ESWL术后6小时出现明显上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小时以后仍然呈上升趋势,到术后24h时到达最高点,相较术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尿胱抑素C含量在24h以后出现缓慢下降,48h时的尿胱抑素C水平较术前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W随访的尿胱抑素C的含量已经明显降低,但较术前水平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W随访时,尿胱抑素C的含量已经降至接近术前水平,较术前已无统计学差异(P>0.05)。β2-微球蛋白在术后24h出现升高,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48h时到达峰值,然后下降,到术后1W随访时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2W随访时降至更低水平。α1-微球蛋白也是在术后24h出现升高,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48h达峰,1W随访时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表明,尿胱抑素C较其它2种指标能够更早的发现早期肾损伤,并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具有较高敏感度,为临床诊治肾损伤提供客观依据;β2-微球蛋白和α1-微球蛋白也能发现早期肾损伤,但是敏感性稍差;本研究认为术后2W内不宜再次行碎石术。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通过细胞膜微粒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细胞膜微粒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特别是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细胞膜微粒在激素相关性股骨头缺血坏死(a
背景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为骨科多发病、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的指标研究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在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CC)及胼胝体亚区结构的改
本文选择GC-1 spg(小鼠精原细胞系)、GC-2 spd(小鼠精母细胞系)和小鼠成熟精子细胞,这三种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应用miRNA基因芯片的方法,检测miRNA在其中的表达谱
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脑缺血早期通过静脉途径给予外源性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进行干预治疗,以探讨血管生成素-1在治疗急性脑缺血中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