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聚集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台文化、华侨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受此影响,泉州汇聚了多样化的民居类型,如官式大厝、番仔楼、土楼和石构民居等。从泉州传统民居的研究基础上来看,目前研究对象多以“红砖、燕尾脊”为特色的官式大厝和骑楼为主,对于其他类型民居关注较弱,研究视角多集中在民居单体或个别村落层面,结论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对泉州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进行概括与归纳,从而实现传统民居数据整合与基础资料的收集建设。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相关概念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1)梳理泉州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通过较为广泛细致的调研与资料收集,构建泉州地区文化地理数据库,确定六大民居文化因子;(2)梳理出泉州地区民居文化因子属性特质,从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分析民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运用主导因子法、小流域分析、GIS等手段划分民居文化区;划分结果为中部晋江与南部沿海文化区,西部九龙江文化区与北部闽江文化区,其中包括晋江中下游与沿海流域亚区和晋江晋江上游亚区;(3)分析文化区总体特征、各文化区特征、民居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4)结合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等地理现象,从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两大角度探索文化区分异的原因与居类型生成的影响因素。本文最后做了启发与初步展望研究,浅析邻域文化区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文化区的保护进行初步探索。通过以上系列研究,交叉运用文化区与建筑学等理论,能够充分掌握泉州的民居特色与文化地理概况,侧面折射出了历史各阶段的信息,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实现定量民居区划与建筑学科的融合、丰富了民居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上能够为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