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套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木质工具上套装的金属刃部,用以增强工具的锋利度和持久度。金属套刃常被制作成各种形态,其中凹字形金属套刃是我国古代起土工具中最常见的金属套刃形式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凹字形铁套刃逐步取代了凹字形铜套刃,并经进一步发展演化,成为秦汉时期我国起土工具主要的金属套刃形式。对与凹字形铁套刃相关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其时空分布、传播过程、功能分类和名称进行分析,可加深对凹字形铁套刃农具发展演变历史的认识。论文首先对凹字形铁套刃的发现情况进行了梳理,同时回顾了学者对凹字形铁套刃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发现目前为止对凹字形铁套刃仍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组装后的工具名称也十分混乱。因此对凹字形铁套刃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了解先秦两汉时期起土工具的种类和用途,进而深化对古代起土工具的认识。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对凹字形铁套刃的早期分布范围及以后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凹字形铁套刃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的楚国,战国时期广泛的分布于中国的南方地区,约在战国中晚期,少量的出现在中原地区。西汉中期以后开始较多的在中原及北方地区出现,呈现出全国范围的分布。除了考古发现的较为完整的实物工具,与凹字形铁套刃有关的材料还有汉画像资料、墓葬中出土的陶(石)俑等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中所见的凹字形铁套刃的套装方式的分析,所有凹字形铁套刃所担负的功能包括锸类工具、耒类工具、类工具、犁类工具四类。分析属于这四类工具的凹字形铁套刃的刃部形状、大小,发现凹字形铁套刃的刃部形状同其所属种类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刃部的大小则同其所属种类有模糊的对应关系,刃部宽度在10厘米以上的凹字形铁套刃,可能是锸类工具和类工具中的一种,而刃部宽度在10厘米以下的凹字形铁套刃,可能是耒类工具和类工具中的一种。凹字形铁套刃作犁类工具的情况较为特殊,目前仅见于陕西地区。然后通过对战国至两汉时期有关耒、耜、锸记载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对西汉后期以后文献记载中出现的对于耒、耜形制认识混淆的原因进行解释,认为西汉后期以后出现的对耒、耜形制认识的混淆其主要原因在于战国至西汉中期锸对耒、耜称谓的逐步取代;并进一步将春秋至两汉时期凹字形铁套刃和一字形铁套刃的时空分布变化,与文献记载中的混淆现象结合,认为锸原是南方地区对部分装有凹字形铁套刃的起土工具的称谓,耜原是中原及北方地区对部分装有一字形铁套刃的起土工具的称谓,约在战国中晚期,凹字形铁套刃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锸的称谓也随之传入中原,西汉中期以后,伴随着凹字形铁套刃在中原及北方地区的广泛使用,锸的称谓逐渐取代耒、耜,称谓掘土工具的通称。最后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到几点初步的认识,认为凹字形铁套刃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的楚国,战国时期随着楚文化的扩张,广泛的分布于南方地区,但在中原及北方地区较为少见。西汉中期以后由于政府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凹字形铁套刃开始在中原及北方地区流行,而装有凹字形铁套刃的起土工具——锸的名称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取代耒、耜的名称成为起土工具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