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晒客”的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mac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博客”、“播客”、“闪客”等之后,近年来另一个网络族群也在网络上窜红,他们就是“晒客”。“晒”开始于互联网,兴盛于社交媒体时代,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把“晒”这一现象推向了高潮。微信也为学术各界探讨“晒”行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的社交媒体,微信是以熟人建构起来的社交平台,具有强社交功能,“晒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质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重点对微信“晒客”的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展开研究,旨在从用户的具体行为角度出发,探讨微信“晒”行为的本质意义。本文以微信中的“晒”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行为作初探性的研究;其次,重点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跟踪观察“晒客”在朋友圈中的“晒”行为,并结合对他们的深度访谈,以此分析微信“晒客”自我呈现机理。在此基础上,以有关自我和自我呈现的理论切入,对微信“晒”行为做深一层次的观照。本文研究发现:“晒客”们倾向于认为微信场域更加安全可靠,由此“晒”得更自在,互动更强。从自我呈现层面而言,与其他群体的区别就在于,“晒客”的角色扮演是为了实现一种自我形塑,以期在网络社会中构建理想的自我。而从社会关系意义来看,个体将自我和内在进行展示,是为了唤起圈子内成员的情感和关注,以“晒”为桥梁进一步构建人际交往关系。可以说微信是一个基于个体表达的表演舞台,实现圈子内的“共同情感”和“共同关注”。微信“晒客”们置身于熟人关系的情景中,每一个人的自我呈现和交往行为更倾向于理想化,最终形成了具有“表演性”的网络社会生态。最后,本文试析“晒”现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效应。认为个人过分依赖网络呈现,体现的是现代人自我身份的焦虑。过度的“晒”行为或将使网络社会异化成为追求“眼球效应”的社交狂欢。那么,如何促进理智、健康的网络“晒”行为,将是下一步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其他文献
公考行测试题中的常识板块,题目考察面广、知识点多、模糊性强、不确定性大,造成考生备考困难,得分不高的窘境。如何才能从“为伊消得人憔悴”进化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呢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在2007年底达1.53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超过两万亿美元。高额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但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引起的货币供给过剩带来了货币流动性泛滥,
我国彩票业自1987年诞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彩票管理体制方面更显欠缺。本文在分析我国彩票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发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及资源的过度要求,致使工作者感到才力耗尽、筋疲力竭的一种状态。幼儿教师在幼儿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业倦怠
为提高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以160个梨样品为实验对象,分别对原始光谱、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
<正>这个人的生活可以单纯到只有网络小说。天蚕土豆是个清瘦腼腆的大男孩,说起话来声音很小,不老练,却有自信的神采。他说2009年第一次参加起点作家年会的时候还是一张娃娃
期刊
目的对比分析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方面的可行性。方法将在本院择期实施脑功能区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瑞芬太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