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演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政治领域,它是领导权的一种体现形式。在个体生活中,它能带给人一种满足感,帮助个体树立自信。英语公共演讲盛行于国内外,能在学业、职业和社会交往等层面使大学生广为受益。英语公共演讲尤其有助于促进中国大学生的的英语学习。早在20世纪初,言据性就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来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外言据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内的言据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很大的完善。针对英语公共演讲,许多学者早前就从诸多角度做过研究,但迄今为止少有人从言据性角度做过探讨。对英语演讲而言,言据性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可以表明演讲中证据的类型,使其更具信服力。因此,对英语公共演讲中的言据性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论文针对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言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本论文采用言据性的广义定义和广义分类作为理论框架。广义上的言据性能够表达信息来源及讲话者对信息可信度所承担的责任。基于胡壮麟对Chafe言据性理论的修正,本研究将言据性分为六类:信念(文化证据),归纳(感官证据),传闻(言语证据),演绎(假设证据),信度和预期。言据性特征的对比分析意在为中国的英语演讲教学和演讲表达提供指导借鉴。通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结合,本文主要阐明以下问题:(i)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中据素的总体使用频率是多少?(ii)两种语料中据素分布类型有哪些?(iii)两种语料中据素使用有何异同?(iv)英语演讲中使用的据素反映了什么语篇特征?本研究收集了20篇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演讲,语料来自“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也收集了20篇美国大学生的英语演讲,语料来自《美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点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据素密集分布于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但中国大学生的据素使用频率略高于美国大学生。在两种语料中六类言据性的分布都不均衡。预期和演绎据素占主体,传闻、归纳和信度据素居中,信念据素使用最少。两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据素分布的差异可以归因为演讲者的英语能力,思维模式差异及文化差异。言据性的使用能够体现英语演讲的两个显著语篇特征:可信性和交互性。言据性的对比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把言据性应用到实用语篇的一次实践。该研究有望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言据性意识,并为中国的英语演讲教学和演讲表达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