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股沟疝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占腹股沟疝的85﹪~95﹪。虽然外科治疗腹股沟疝有数百年的历史,疝外科治疗也由经典的张力修补发展到目前的无张力修补技术,各种补片及腔镜技术也应用于临床,但疝外科治疗结果仍不十分满意。无论何种技术、何种方法,仍有一定的术后复发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丰要是对疝的本质尚未完全弄清,人们对疝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不全面。
为此,本研究从解剖和生理角度来观察腹股沟区域的变化,以期对今后临床有所帮助。
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
1、解剖尸体研究腹股沟区域结构,内容包括内环位置、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续的夹角等解剖结构,观察并对比两侧解剖有无差异。
2、测定腹股沟斜疝患者的腹内压力,并与非疝人群对照组进行比较,了解观察两组病人腹内压有无差异及变化。
第一部分: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分析研究研究
目的:了解腹股沟区域与斜疝发生有关的重要结构结构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尸体共11具,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尸体为成年,估计年龄在20-60岁之间,其中男7具、女4具。
2.解剖方法:大体按层解剖,由浅至深,先后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将腹外斜肌腱膜从髂前上棘水平切至腹直肌外缘,然后沿腹直肌外缘切至耻骨结节,再将腹外斜肌腱膜翻向外下方,向下观察腹横筋膜结构,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内环位置、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夹角。
3.观察指标
1)内环的位置:以腹股沟韧带中点(MIL)为标志点,分别测量内环中点与MIL竖直(偏内用负数表示,偏外用正数表示)线及与水平线的距离。
2)腹股沟管倾斜度:测量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续的夹角。
4.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各测量值采用Mean±SD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两独立样木间比较用t检验,芹右两侧比较采用配对比较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内环的位置:
1.1内环中点与腹股沟韧带中点(MIL)竖直线距离:(偏内侧用负数来表示,偏外侧用正数来表示)左侧为:-2.45±3.70mm右侧为:-3.64±4.46mm两侧之间配对比较t检验显示两者之间兀显著性差异:p=0.1351.2内环中点与腹股沟韧带中点(MIL)水平线距离:
左侧为:11.55±5.03mm右侧为:13.45±5.94mm两侧配对比较t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72.腹股沟管倾斜度:
左侧腹股沟管倾斜角度为:13.64±3.32度右侧腹股沟管倾斜角度为:15.28±3.10度两侧配对比较t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6男性与女性两侧倾斜度独立样本检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比较p=0.719;右侧比较p=0.567。
结论:
1.左右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并不完全一致;
2.右侧内环开口较左侧明显为高、且偏向内侧;右侧腹股沟管倾斜度较左侧稍大。
第二部分:腹股沟斜疝患者腹内压力研究研究
目的:观察斜疝患者腹内压力及其变化,并与非疝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研究方法:
一.病人:所有参加本研究病人均签署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1.斜疝组:为本科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男性(24岁~72岁,平均57.6岁),共19人。
2.对照组:为本科收治的非疝病人。包括消化道肿瘤8例、胆道结石4例、精索静脉曲张2例和肛瘘、痔及肛裂等疾病各1例。消化道肿瘤均为进行可根治手术切除,其中直肠癌4例,胃癌2例,降结肠癌1例,直肠腺瘤1例。均为男性(29岁~69岁,平均50.5岁),共20人。
3.排除标准:
1)体重指数低于或超过正常(18.5~23.9Kg/m<2>);
2)患有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等影响膀胱内压力的疾病;
3)有肠梗阻、胰腺炎等腹压升高或慢阻肺、肺心病等影响腹部压力疾病。
二.腹内压测定方法:
采用间接法测定腹内压力,即留置尿管测定膀胱内压,压力值单位为cmH<,2>O。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三.观察指标:
分别测量卧位膀胱内压(IVP)、卧位加压(Valsava动作)后膀胱内压力、立位膀胱内压力、立位加压(Valsava动作)后膀胱内压力:
1.卧位腹内压力=卧位IVP。
2.立位腹内压力=立位IVP。
3.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卧位加压后IVP。
4.立位加压后腹内压力=立位加压后IVP再通过测得值,计算出立卧位腹内压力差、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立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及立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等各值进行统计分析。
5.立卧位腹内压力差=立位IVP-卧位IVP6.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卧位加压后IVP-卧位加压前IvP7.立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立位加压后IVP-立位加压前IVP8.立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立位加压后IVP-卧位加压后IVP四.统计学处理两组各值均分别用Mean±SD表示,采用SPSS13.0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之间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和体重指数经过t检验没有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患前列腺增生症百分率,经过卡方检验,也无明显差别。
2.测得压力值:
2.1斜疝患者组的卧位腹内压力值为:5.65±1.81cmH<,2>O对照组的卧位腹内压力值为:4.88±3.73cmH<,2>O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2
2.2斜疝患者组的立位腹内压力值为:29.39±4.60cmH<,2>O对照组的立位腹内压力值为:28.15±6.18cmH<,2>O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82
2.3斜疝患者组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值为:35.53±16.30cmH<,2>O对照组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值为:36.08±16.95cmH<,2>O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919
2.4斜疝患者组立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值为:76.00±11.21cmH<,2>O对照组立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值为:58.13±18.90cmH<,2>O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
3.计算压力差值
3.1斜疝患者组的立卧位腹内压力差值为23.74±4.72cmH<,2>O;
对照组的立卧位腹内压力差值为23.27±4.54cmH<,2>O;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P>0.05)。
3.2斜疝患者组卧位加压前后腹内压力差值为:29.77±16.36cmH<,2>O对照组的卧位加压前后腹内压力差值为:22.45±11.36cmH<,2>O;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788
3.3斜疝患者组立位加压前后腹内压力差值为:45.50±11.96cmH<,2>O对照组的立位加压前后腹内压力差值为:29.98±16.93cmH<,2>O;两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
3.4斜疝患者组立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值为:40.39±13.02cmH<,2>O对照组立卧位加压后腹内压力差值为:22.45±11.35cmH<,2>O两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
结论:
1.在静息状态,斜疝组病人与对照组病人立、卧位的腹内压力并无明显差别。
2.直立位做加压动作时,斜疝患者腹内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
3.斜疝患者体位变化并做加压动作时,腹内压变化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