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构建青光眼滤过术动物模型,研究新鲜羊膜与保存羊膜在滤过道中的抗纤维增殖能力,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24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雌雄兼用,随机平均分为单纯滤过术组(A组)、保存羊膜移植组(B组)、新鲜羊膜移植组(C组),每组8只兔16只眼。术后第3天、1周、2周、3周、5周观察术眼滤过泡形态、并发症及眼压。于术后第1、2、3、5周随机取每组2只兔子处死,摘除眼球,取实验眼的滤过泡及其周围角巩膜组织,用固定液固定,作HE染色观察滤过道开放情况及炎性细胞数量;作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us antigenPCNA)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作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的增殖情况。结果:1)术后3天三组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术后1周A组滤过泡部分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第3周时滤过泡趋于消失;术后1周时B组与C组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滤过泡面积较前增大,边界清楚。第2、3、5周时C组功能性滤过泡比率高于B组,B组高于A组,B组第5周时滤过泡趋于消失,C组于第5周时仍可见滤过泡,面积较前缩小。2)各组均未发现角膜上皮损伤、角膜水肿、结膜伤口漏、结膜上皮缺损、浅前房等并发症。3)各组术前及术后3天眼压值无显著差异(P>0.05)。第1、2、3、5周A组眼压高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周B组与C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周后各时间点B组眼压高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4)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术后第1周A组滤过道内纤维增生明显,排列紊乱;第2周时滤过道大量胶原纤维增生,血管长入,滤过道大部分关闭;第3周时滤过道关闭。第2周时B组、C组较多量炎性细胞聚集在羊膜周围,纤维增生不明显,前者羊膜可见有溶解缺损区;第3周时B组羊膜组织分解断裂成片状,周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C组羊膜组织较完整,滤过道有少量纤维增生;第5周时B组羊膜全部溶解吸收,被疏松的胶原纤维所替代,C组羊膜断裂成碎片状,滤过道胶原纤维增生明显,但仍保持开放。观察滤过道的炎性细胞情况,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三组之间炎性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多于C组,C组多于A组。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CNA)结果:术后第1周各组阳性细胞数丰富,随着时间延长,各组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术后各时间点A组较B组、C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B组较C组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6)Masson染色结果:3种不同术式的滤过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增生,A组较B组、C组多,B组较C组多,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1)新鲜羊膜与保存羊膜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均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2)新鲜羊膜的抗炎、抗增殖能力较保存羊膜明显增强。3)新鲜羊膜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术中,未见排斥反应及其它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