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业务分析和传输网络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h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G系统将支持多种垂直行业应用场景,以及各类具有差异化服务质量需求的业务,其中,海量机器类型通信(m MTC)作为5G三大应用场景之一,是机器类型通信的新型行业应用,致力于保障大量互联设备的数据传输,以实现万物互联的愿景。5G系统需要满足远高于4G的性能要求,以支持爆炸性增长的数据流量、海量连接设备等。同时,丰富的业务类型和高流量密度、高设备连接密度也为网络负载的管理带来挑战。本文主要围绕业务流量和负载均衡进行研究,包括研究m MTC类业务的数学建模,m MTC场景与混合场景的业务流量统计,以及基于用户移动性预测的小区间负载均衡。本文首先研究现有业务模型,考虑到机器类型通信业务与传统人类通信业务的差异,本文采用简化后的通用两层模型,分别从会话层和分组层对m MTC类业务进行描述,并选取家庭能量管理系统、智能电网、无线自动售货、家庭监控、共享单车、汽车应用等典型业务,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然后对比蒙特卡洛仿真以分析业务的数据速率特性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单业务建模的研究基础,本文继续研究应用场景中的业务流量统计。对于多用户多业务的场景,本文建立基于卷积的流量模型并描述统计方法,然后针对智慧住宅、智能建筑、公共服务等m MTC场景与智慧园区等混合场景,分别根据数值分析方法与蒙特卡洛方法进行对比仿真并分析场景的流量特性,最后通过曲线拟合得出流量模型的近似八阶高斯分布。本文所建立的业务流量模型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可以为通信网络的规划与相关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基于3GPP网络架构对蜂窝系统中用户的移动性预测进行研究,首先描述基于历史位置的通用预测方法,然后选取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两种模型,基于人类自相似性最小行走移动模型进行预测与对比分析。基于预测结果,本文通过资源预留与接入控制方法均衡各小区之间的负载,在保障用户服务质量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小区负载与业务速率需求为用户选择合适的小区接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满足服务质量和均衡系统负载之间实现了合理折衷,并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对于无线接收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射频前端电路位于接收机链路前端,对于整个接收机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高性能宽带射频前端电路不仅可以改善接收机整体性能,而且会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因此,基于CMOS工艺设计宽带射频前端电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基于40nm CMOS工艺,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0.2-2.5GHz频率范围的宽带射频前端电路。它主要由低噪声放大器、缓冲
实时延迟线电路在电子通信系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功能是为信号提供一定时长的延时,以满足信号在时域或相位等方面的要求。伴随着半导体加工技术的进步,模拟有源结构的实时延迟线电路具有芯片面积小、易集成、结构简单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形成应用当中,由于模拟实时延迟线电路在带宽、延时精度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用其替代传统相控阵雷达波束形成阵列中的移相器,可以有效地避免“孔径效应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据流量的不断提升,对锁相环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近年来诸如SSPLL、ADPLL、BBPLL、SPLL等新型的高性能锁相环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而将DTC应用于新型锁相环使得这些锁相环展现出更优的性能。本文将对基于DTC的小数型SPLL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其中重点研究可编程整数分频器和DTC控制与校准模块。本文首先介绍了小数型SPLL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各个主
新型人工电磁材料拥有传统自然材料难以实现的奇异电磁属性,其结构由亚波长尺寸的电磁谐振单元按照某种方式排列而成。利用仿真工具合理地对亚波长单元的结构及其尺寸等进行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在一定频段内的等效电磁参数,进而有效调控电磁波的特性与传播状态。目前,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在诸多领域吸引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被赋予极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奇特电磁特性,本文对传统的漏波天线以及反射阵天
W波段毫米波雷达具备小型化较好,分辨率高,全天候工作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生命体征探测、安防监控、智能交通,特别是车载防撞雷达等领域。为了实现更好的性能,W波段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与器件一直是研究热点与难点。本文针对W波段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和器件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研制了W波段毫米波三发四收射频前端系统,利用单片集成雷达芯片MSTR001作为核心,针对频率源电路、中频电路、微带天线阵、射频过孔以及
相控阵天线技术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侦收等领域,其显著特点是通过控制馈源相位改变波束指向。传统相控阵天线工作带宽窄,难以满足未来应用需求。约束相控阵天线工作带宽的关键要素之一即是天线单元的工作带宽,并且天线还需要兼顾机载等特殊应用平台低剖面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宽带低剖面天线理论与应用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L型探针馈电天线单元:详细分析了单馈、双馈等L型探针馈电天线的性能,提出了介质
基站端配置大量天线的大规模MIMO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重要技术。本论文以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为背景,以提高系统效能为目的,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近场效应问题,本文采用多端口网络技术对此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近场条件下大规模MIMO系统解耦匹配网络(DMNs)的联合设计。此外,波束赋形技术是无线通信中重要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显著提高系统频谱效率,由于大规模MIMO系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被接入互联网,但是移动设备存在着计算资源和电池容量有限的问题,无法处理计算量过大的任务。作为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的进一步扩展,雾计算网络(Fog Computing Network,FCN)将雾节点部署在网络的边缘位置来提供额外的计算和存储能力。这样移动终端可以选
近年来,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因其在传输可靠性、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大规模MIMO系统仍存在着射频开销大,信道估计困难,检测算法复杂度高等问题。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在快速的更新。随着5G移动通信系统的正式商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在保证功率效率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频谱效率的关键技术。大规模分布式MIMO通过协作利用宏分集进一步提高传输性能,成为MIMO技术的热点问题。具体地,本文主要研究了:第一章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分别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