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野下传统村落历史演进与整体性保护发展研究——以岩崖古道传统村落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81124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山西省阳泉市岩崖古道沿线的娘子关村、下董寨村、上董寨村、南庄村、辛庄村和乌玉村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学、人文地理学和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实地调查分析,从“文化线路”视野剖析岩崖古道沿线这6个传统村落的历史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发展策略。  研究目的有三个:  (1)引入“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理念,把传统村落以往“点”式的保护提升到文化线路“面”的层次,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丰富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从文化线路角度系统地挖掘村落遗产内容,把一些过去被忽视的遗产资源纳入到保护体系中,使村落价值再次提升。  (3)提出村落整体性保护和发展策略,改善村落历史环境,提高村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村落的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研究岩崖古道传统村落的历史演进特征。总结出岩崖古道是一条集军防文化、商贸文化、移民文化等于一体的、多文化交织的复合型线性文化遗产;岩崖古道沿线村落发展因战而生、因贸而兴,多要素耦合交互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路段,因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形成的村落类型亦有不同,其经济、社会、空间形态等发展也具有相应的发展特征。  岩崖古道作为线性遗产,具有空间和时间跨度大、功能多样的属性特征,线路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也就要求从区域整体性视角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充分挖掘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历史演进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线路遗产整体性保护发展理论、阳泉市当今城乡空间结构体系以及自身资源禀赋特征,因地制宜的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性开发策略,实现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其他文献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呈现为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历史城市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迅速消失让人们重新审视这一
本文选择以新北川巴拿恰商业步行街区为例,探析研究羌族传统建筑与商业步行街间联系、结合、表达等相关问题。试图通过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对羌风商业步行街的特征,设计方式,发展方
设计概念的确定是建筑设计的切入点,是之后一系列设计工作进行所围绕的核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名人纪念馆的设计概念应是与所要纪念的人物所相关,来源并提炼于人物本身。在
学位
学位
武汉市历史村镇作为武汉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形成、发展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历史村镇
走“中国特色”低碳城市建设之路对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绝非因为“面子”或为应付国际压力,而是切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当前必须率先并能执行低碳发展的是占中国
学位
本次毕业设计项目为湖北省电力公司办公基地总体规划及调度信通大楼建筑设计,湖北省电力公司是湖北电力企业的龙头核心单位,项目选址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畔,基地周围以天然绿
地处南疆边陲、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口,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加之自古以来海纳百川的开放城市姿态,令其在近代特殊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绽放盛极一时的绝代风华,并由此贻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