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类型及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ma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研究了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以及误解的一般理论问题。作者对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语料收集和认真回顾国内外有关误解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4个有关误解的理论问题:误解的定义和范围,误解的分类,误解的形成机制和误解的心理根源。 误解是指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准确、全面理解说话人意义的现象(宗世海,2003)。误解属于言语交际中的理解现象,误解的行为主体是听话人,被误解的内容是说话人的话语意义,误解与非误解的根本区别在于误解仅指错误理解,即不符合说话人愿望的理解。误解不等于交际失误,不等于语用失误,也不等于不解、“歧义”、“歧解”或刻意曲解。 结合关联理论关于明说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基本看法,本文采用意义标准将误解分为两大类:明说话语意义的误解(内含命题的误解和指示语的误解)和隐含话语意义的误解(内含示意的误解和暗含的误解)。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每类误解各举了数则汉语误解的实例,并用文字与符号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误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描写。 误解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根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现有的关于误解形成机制的看法有缺陷,除了宗世海之外,现有学者对于形成误解的心理根源因素也少有深究。所谓误解的形成机制,是指误解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即误解的形成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又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导致误解产生的根源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人的话语,另一个是听话人的心理(宗世海,2003)。说话人的心理根源既有普通心理,又有与听话人社会因素有关的社会心理。它们作用的方式是:首先是说话人的话语为听话人提供了误解的可能,其次是听话人当时的处境,尤其是听话人的心理促成了误解的实现。话语根源和心理根源缺一不可。只要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根源,误解必然发生。心理根源是误解形成因素中的重点,本文就新发现的几种导致误解产生的心理根源做了专门的探讨。 国外对误解的研究特别是关联理论对误解的研究以及Yus运用关联理论对
其他文献
本文充分利用现有汉语方言字音材料,力求较为全面地展示现代各方言古塞音声母今读非塞音以及古非塞音声母今读塞音的语音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归纳,考察每种音
采用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浸泡在超纯水和Na Cl溶液中,定期测定浸泡环境下混凝土表层的渗透系数,研究氯离子渗透对粉煤灰混凝土表层渗透系数的作用规律。结合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加热对人体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对沿任脉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状态下未能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第一次对鄂州市语音系统声韵调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将鄂州方言划入楚语区。《中国语言地图集》把鄂州方言归入江淮官话黄孝片。《鄂州方言志》第一次将
介词是汉语语法体系中重要的功能词,在扩大表义容量、表明语义句法关系、精确完成交际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元明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对这一时期的汉语介词
为提高透空式防波堤的消浪效果,提出了一种新型透空格栅板式防波堤结构.通过水槽试验,分析了该防波堤的消波性能,探讨了上下层平板相对间距以及格栅板间隙比等参数对防波堤透
不合作现象普遍存在于汉语,英语及跨文化交际中。这一现象是由于语境的介入而产生的。本文对英汉语用领域中的不和作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认为Grice的合作原则必须放在语
选择职业经理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交易型领导风格的管理者与组织创新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交易型领导风格的管理者与组织创新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受到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和组织
<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类课文占比很大。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相比,我们对散文教学的认识和研究却很有限,既不知道应当教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教,散文"散"教成
以生物铁泥和普通活性污泥为对象,在不同碳源及兼氧/厌氧条件下采用实验室恒温培养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活性污泥的Fe(Ⅲ)还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活性污泥Fe(Ⅲ)还原能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