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研究了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以及误解的一般理论问题。作者对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语料收集和认真回顾国内外有关误解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4个有关误解的理论问题:误解的定义和范围,误解的分类,误解的形成机制和误解的心理根源。 误解是指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准确、全面理解说话人意义的现象(宗世海,2003)。误解属于言语交际中的理解现象,误解的行为主体是听话人,被误解的内容是说话人的话语意义,误解与非误解的根本区别在于误解仅指错误理解,即不符合说话人愿望的理解。误解不等于交际失误,不等于语用失误,也不等于不解、“歧义”、“歧解”或刻意曲解。 结合关联理论关于明说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基本看法,本文采用意义标准将误解分为两大类:明说话语意义的误解(内含命题的误解和指示语的误解)和隐含话语意义的误解(内含示意的误解和暗含的误解)。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每类误解各举了数则汉语误解的实例,并用文字与符号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误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描写。 误解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根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现有的关于误解形成机制的看法有缺陷,除了宗世海之外,现有学者对于形成误解的心理根源因素也少有深究。所谓误解的形成机制,是指误解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即误解的形成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又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导致误解产生的根源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人的话语,另一个是听话人的心理(宗世海,2003)。说话人的心理根源既有普通心理,又有与听话人社会因素有关的社会心理。它们作用的方式是:首先是说话人的话语为听话人提供了误解的可能,其次是听话人当时的处境,尤其是听话人的心理促成了误解的实现。话语根源和心理根源缺一不可。只要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根源,误解必然发生。心理根源是误解形成因素中的重点,本文就新发现的几种导致误解产生的心理根源做了专门的探讨。 国外对误解的研究特别是关联理论对误解的研究以及Yus运用关联理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