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被誉为“犹太味最浓”的作家。其代表作《店员》发表于1957年,一经出版,便给其带来极大声誉和财富。同时,这部小说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注意。以往研究者多将分析重点放在其作品中犹太人物的受难和奋斗,以及年轻弗兰克的道德重生上,很少有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深入解读,且研究呈零星分布状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论文以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弗兰克的自我本真追寻。
本论文由引言,主体及结论构成。引言部分综述了马拉默德及《店员》的文学成就,引入了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并概述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一章主要介绍弗兰克追寻本真的外部环境。在该小说中,弗兰克所处环境的荒谬性主要体现在时下歪曲的社会价值倾向,无理的种族歧视以及弗兰克既已形成的分裂个性上。这种不可抗拒的外部环境混淆了弗兰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阻碍了弗兰克本真存在的实现。第二章讨论了刺激弗兰克追寻本真的内在动力,即弗兰克所经历的三种焦虑。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类在实现本真存在的途中会产生严重的焦虑,焦虑推动个体参与到历史中来。在该小说中,弗兰克的焦虑主要由其本体焦虑,道德焦虑和宗教焦虑构成。其中,本体焦虑主要体现在其对自己命运和孤独的偶然性的觉悟;道德焦虑主要体现在其罪恶行动后的负罪感;而宗教焦虑主要来自其对本土宗教的不虔诚和对犹太教的误解造成的精神空虚。三种焦虑共同作用,逼迫弗兰克离开现存的生存状态。第三章讨论了弗兰克面对荒谬的世界和内在的焦虑时在爱情,道德和宗教方面做出的选择。在爱情上,弗兰克从关注自身的需要到敢于承担责任并施与对方自由;在道德上,弗兰克经历了由自私自利到无私奉献不为他求的转变;在宗教信仰上,他从误解和不虔诚最后走到容基督教和犹太教精髓于一身,并忠于这种选择。弗兰克最终实现了其本真存在。结论部分指出该论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小说中主角的存在主义解析不仅扩大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力,拓展了小说的欣赏视角,还表达了马拉默德对年轻一代的积极期望以及给当今社会迷惘者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