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建设率不断增加,人地矛盾逐步激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人居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解决城市热岛等气候环境问题,应对21世纪气候变化,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成为目前城市研究的重点之一。滨水绿地已被证明具有好的气候改善效应,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设计可指导提升滨水绿地的微气候效益,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风环境及热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中对绿地空间形态的定义方法,应用到场地尺度的滨水绿地景观空间结构识别,针对滨水绿地的空间形态、地表覆盖,建立了面向微气候研究的滨水绿地景观空间结构指标体系。其中空间形态包括平面形态:斑块面积(A)、边缘密度(ED)、斑块形状指数(PSI),空间关系:离岸距离、与岸角度、廊道高宽比(H/W),植被形态:植被高度(H)、叶面积指数(LAI)、天空开阔度(SVF)共三个方面9项指标;地表覆盖包括草地覆盖率、地表透水率两个指标。基于上海气候条件和实际滨水绿地的环境条件,建立各项指标的不同取值情况的滨水绿地模型,通过ENVI-met软件进行微气候模拟,以分析总结各指标的微气候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进行实际滨水绿地案例的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总结了影响绿地整体与局部微气候效应的关键性指标值、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配置方式,为气候适应性滨水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河流对植被、裸地及河流处均具有降温、增湿、增加风速、提升热舒适度的作用,且效应强度由沿岸向内陆递增;河流对于裸地和植被处的微气候效应明显,有强的降温、增湿、风速与热舒适度增加效果。(2)对于植被的平面形态,大面积、边缘密度小、斑块形指数大的绿地对整体微气候的改善效果最佳,可有效得降温增湿、提高热舒适度;而斑块面积为2400 m2、边缘密度为0.75,整体风速最高;大面积、边缘密度小、斑块形状指数趋于1的绿地适合集中、高效地改善植被西北侧的热环境与热舒适度,其西南周边的风速加快;斑块形状指数高、边缘密度大的绿地有助于扩大热环境改善范围,植被周边风速减小,高舒适度区分布较广。(3)对于植被组团的空间关系,减小离岸距离、与岸角度保持135°、廊道高宽比保持1,均可改善绿地微气候效应;离岸距离的增加有助于植被区域以南的降温增湿与热舒适度提升,廊道高宽比的增大则可使廊道处微气候与周边植被趋于一致。(4)对于绿地的植被形态,植被高12m、LAI越大、天空开阔度越小,绿地的整体微气候效应越佳;植被高8m的绿地廊道处微气候效应最佳,植被高16m绿地的廊道处温度高于植被高8m、12m的绿地,植被增高其相应的阻风效应越强。(5)对于绿地的地表覆盖,增加地表透水率有助于微气候改善,草地覆盖率对空气温度的影响较地表透水率弱;地表透水率增加有助于热环境的改善,但对热舒适度有负面影响,对风环境影响不大。(6)对实际滨水绿地景观空间结构改善后的气候模拟结果表明:植被形态是影响降温增湿的关键,植被增高有效地改善了热环境,12m高植被相较于8m植被,对降温增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对植被平面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控制在热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提高了绿地的通风效率,促进了绿地热舒适度的提升;滨水绿地较普通的绿地或河流有更佳的微气候改善效益,滨水绿地与河流的降温、增湿、增加风速、提高热舒适性等效应均是协同并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