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之一,随着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在开采、炼制、贮运、使用过程中石油及各种石油产品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石油开采地区污染土壤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土壤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因此石油开采地区土壤石油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石油是疏水性的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降解缓慢,因此需要采用特殊方式对其进行修复。在众多修复方式中,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增效修复技术,成为当前的热点。本论文以五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为对象,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采用正交设计选取适宜的脱附剂,进一步研究其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脱附效果、脱附液中的脱附剂的分离回收及脱附工艺的优化,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吸附试验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滨海盐土上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模型较好的描述,曲拉通(TX-100)、吐温80(Tween80)在滨海盐土上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二级动力学模型较好的描述,而皂角苷(Saponin)在土壤上的吸附动力学分别可用内扩散模型较好的描述。五种表面活性剂都在2h内达到吸附平衡,而且Tween80在滨海盐土上的吸附量最多,为6.89 mg g-1;皂角苷在滨海盐土上的吸附量最少,仅为2.17 mg g-1。SDS、TX-100、皂角苷三种表面活性剂的等温吸附曲线都可用Sips模型较好的描述。复合条件下,一种表面活性剂加入可以减少土壤对另一种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当pH从2增加至10时,SDS与TX-100在土壤上吸附量不断降低,而皂角苷的吸附量变化不明显;当温度从10℃上升至50℃时,SDS、TX-100、皂角苷在土壤上的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基于上述结果,最终选取SDS、TX-100、皂角苷作为后续试验所需的表面活性剂。2.应用化学热洗原理与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硅酸钠浓度(1g L-1、3gL-1、5 g L-1)、不同温度(50℃、60℃、70℃)、不同振荡时间(40 min、50min、 60min)条件下,石油污染土壤脱附的最适试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助剂硅酸钠浓度为5g L-1,温度70℃、振荡50min时,脱附率最高,为52.72%。通过表面活性剂的组配获得了新型脱附剂的组配方案:SDS的浓度为0.5 g L-1,皂角苷的浓度为0.5 g L-1,硅酸钠浓度为5 g L-1。该脱附剂对石油的脱附率比传统脱附剂提高了约15~20个百分点。脱附剂的分离回收试验表明,经过3次淋洗后,脱附剂的残留量从2537 mg kg-1下降到1769 mg kg-1;利用有机溶剂可以有效的分离脱附液中的脱附剂与石油,其中三氯甲烷的对石油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78.36%,正己烷的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仅为69.27%。3.通过调节脱附液pH、温度、振荡时间等,获得新型脱附剂在滨海盐土中的最适脱附条件即:pH 8,温度60℃,振荡时间80min。回用试验表明,脱附液中仍含有有效的表面活性剂成分,对石油污染物仍具有一定的脱附效果。当回用次数为两次时,石油脱附率为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