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丰富的人生历程在当代文坛上颇为特殊,军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多重复杂的经历让毕淑敏格外关注生命、死亡、疾病和人文关怀等话题。因其作品冷静达观且充满悲悯情怀,20世纪80年代初登文坛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毕淑敏拥有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背景,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系统的病理学、心理学学科训练及思维方式融入文学创作,使她的作品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自毕淑敏进入文坛以来,已发表了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学术界对其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已有颇多研究,对其医学与心理学的创作资源也多有论及,但从跨学科这个角度研究医学与心理学资源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尚有很大空间。本文即试图从跨学科的视角切入,通过文本细读来揭示多重职业背景与学科素养对毕淑敏文学创作的影响。除摘要、绪论与结语外,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试图探讨毕淑敏作品中的医者叙事。以毕淑敏的中长篇小说为例,具体分析医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在叙事内容和叙事风格方面的影响,思考毕淑敏作品中所呈现的医学叙事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以及毕淑敏作为一位医生,其作品中所包含的对生命固有的执念与深切的人文关怀。第二部分主要阐释毕淑敏作品中的疾病隐喻。首先对毕淑敏特殊的从医和从文经历进行梳理,探讨在医学背景下毕淑敏作品呈现的独特样貌,特别是在其作品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疾病情结;其次通过毕淑敏的一些代表作品《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作为细读和阐释的对象,着重分析与之对应的毒瘾、白血病、乳腺癌三种疾病背后所附带的隐喻意义,透视各种疾病符号下的歧视眼光和文化观念,以此考察毕淑敏对社会现实和生命价值的关注,以及她试图做出的疗救。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心理学素养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细致论述毕淑敏这一创作主体通过身份或社会角色的转变为其作品带来的种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新颖的题材选择等方面,她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通过其有力而不失细腻的文学手法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张力。通过分析《女心理师》、《拯救乳房》和《花冠病毒》这三部具有浓重心理学色彩的代表作,阐释毕淑敏小说中的心理学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