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是一类可刺激组织细胞增长的肽类调节因子[1],具有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功能[2-4],还可以通过招募周细胞维持血管结构的完整性[5-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的糖尿病致盲性眼底并发症,其主要的致盲机制是由于眼底微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形成无灌注区,引起视网膜缺血,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而导致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目前的研究公认了DR的发展与视网膜内各种生长因子过度合成和抑制因子过度抑制,导致形成新生血管和细胞增殖有关。本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DR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和房水中PDGF-BB水平,探讨外周血和房水中PDGF-BB的水平与DR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DR的发展规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在应急总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根据2014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DR的临床分期标准[8]将病例分为4组:对照组;NDR(no diabetic retinopathy)组;NP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组;P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组。对照组:无除高血压、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无白内障以外其他眼部疾病的白内障手术患者75例。NDR组:有2型糖尿病但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5例。NPDR组:患有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5例。PDR组:患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5例。收集所有纳入患者部分血清及房水,使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对PDGF-BB质量浓度进行测定。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统计软件对所有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记录形式为: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LSD-t检验。各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清PDGF-BB浓度组间差异显著(P<0.01)。LSD-t检验,对照组、NDR间,NPDR组、PDR组间P>0.05,其余各组间P<0.01,血清PDGF-BB浓度均值NPDR组、PDR组间>对照组、NDR组。2房水PDGF-BB浓度组间差异显著(P<0.01)。LSD-t检验,对照组、NDR间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房水PDGF-BB浓度均值PDR组间>NPDR组间>对照组、NDR组。3PDR组血清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其余对照组、NDR组、NPDR组血清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4NPDR组、PDR组房水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对照组、NDR组房水PDGF-BB浓度与黄斑厚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5除NPDR组以外(P<0.05),各组内血清、房水PDGF-BB浓度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6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DGF-BB浓度与空腹血糖(FPS)、甘油三酯(TG)、糖尿病病程有相关性(P<0.05);房水PDGF-BB浓度与糖尿病病程有相关性(P<0.05)。结论1病程:房水PDGF-BB水平仅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关性,血清中PDGF-BB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均具有相关性,且各组内血清、房水PDGF-BB浓度间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血清PDGF-BB水平受全身影响更大,用房水PDGF-BB水平评估糖尿病的发展或许更加准确。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中PDGF-BB浓度均值NPDR组、PDR组间>对照组、NDR组,仅说明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高于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房水PDGF-BB浓度均值PDR组间>NPDR组间>对照组、NDR组,说明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房水PDGF-BB浓度开始增加,且伴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进一步增加。但血清和房水PDGF-BB浓度在NPDR期有相关性,说明房水PDGF-BB浓度评估PDR期DR的发展或许更有意义。3黄斑水肿:血清PDGF-BB浓度仅与PDR组黄斑厚度相关,房水PDGF-BB浓度与NPDR组、PDR组黄斑厚度相关,但在NPDR组血清PDGF-BB浓度与房水PDGF-BB浓度存在相关性,说明用房水PDGF-BB水平反应NPDR期DR并不准确。在PDR期,用血清、房水PDGF-BB水平均可反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4房水PDGF-BB水平随着DR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与黄斑水肿存在相关性,并与糖尿病病程显著相关,由于房水PDGF-BB水平在NPDR期受血清PDGF-BB影响,或许可以考虑将其作为PDR期DR的生物学标志物。图12幅;表7个;参1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