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翻译等值”这个问题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但大体说来不外乎存在两种观点:一种倾向于接受,另一种倾向于否定。那些持否定观点的学者主要是对“翻译等值”的理解有失偏颇。其实,翻译等值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将其绝对化。“翻译等值”与自然科学中的“绝对零度(─273℃)”非常相似,“─273℃”虽然无法达到,它仅仅是在计算上具有逻辑意义而已,但“绝对零度”这一概念的引入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很多令人疑惑的问题。“等值”与数学中的“相等”不是同一概念,所以,人们应该从“相似”这个角度进行理解。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许多翻译家均把“等值”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进行详细论述。在众多的等值理论研究者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是最杰出的一位。许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都不同程度地受过他的影响。他对“形式等值”和“功能等值”的区分解决了长期以来直译与意译之争,有效地指导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寻求“最贴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他对等值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重视译文与读者的关系,而不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并把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翻译的标准。其他翻译理论家也对等值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柯勒(Koller)的“翻译等值五原则”,雅可布逊(Jakobson)的“翻译的三种类型”和贝克(Baker)的“不同层面上的等值概念”等。虽然这些翻译理论家对等值的概念有不同的论述,但有一点基本上达到了共识,那就是:译文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反应应该等效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引起的反应。等值理论是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默里斯(Morris)的符号学理论为研究翻译等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他的理论,语言符号具备三种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相应的等值也应该分成语义等值、语言等值和语用等值。所以,除了要强调语言和意义层面的等值外,也应重视读者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