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ING2蛋白与MMP13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表达关联性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探讨ING2与MMP13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临床病理资料及组织芯片制作: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手术切除胃癌组织219例,配对正常胃黏膜205例(距癌灶边缘大于5 cm处切取作为对照),慢性萎缩性胃炎55例,肠上皮化生75例及异型增生24例。常规石蜡包埋,组织蜡块行4μm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用于目标组织的定位。采用组织芯片制作仪构建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芯片蜡块,行4μm连续切片。随访时间从手术之日起至2010年3月(≥5年),资料由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获得。
免疫组化染色及判定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ING2、MMP13的表达。兔抗人ING2多克隆抗体购自于Sigma-Aldrich公司(工作浓度1:80),兔抗人MMP13多克隆抗体(工作浓度1:500)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公司。PV9000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有限公司。采用柠檬酸修复液(pH=6.0)高温高压修复抗原,PBS替代一抗做阴性对照。结果判定方法:ING2蛋白阳性反应为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核和/或细胞浆,MMP13蛋白阳性反应为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核和/或细胞浆。每个病例由两位观察者采用盲法随机选择2个高倍视野,计数200个细胞,染色强度(A)以阳性细胞呈色反应为准:无特异性着色为0分,浅棕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深棕色为3分;染色的阳性细胞所占比例(B)按下列标准评定记分:阴性细胞或弱阳性细胞<5%为0分,阳性细胞占5~25%为1分,阳性细胞占26%~50%为2分,阳性细胞51%~75%为3分,阳性细胞>75%为4分。两种评分相乘(A×B),将结果分为: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5~8分为中度阳性(++);9~12分为强阳性(+++)。
结果:ING2蛋白在胃癌组织(74.43%)、慢性萎缩性胃炎(54.55%)、肠化生(90.67%)、异型增生(91.67%)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24.88%)。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ING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肠化生组织中ING2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Borrmann大体分型中,ING2蛋白在BorrmannⅢ、Ⅳ型(78.09%)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orrmannⅠ、Ⅱ型(58.54%)中的阳性表达率。ING2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Lauren分型、WHO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远处转移无显著相关。
MMP13蛋白在胃癌组织(94.98%)、慢性萎缩性胃炎(69.09%)、肠化生(92.00%)、异型增生(100%)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50.24%)。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MMP1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Borrmann大体分型中,MMP13蛋白在Ⅲ、Ⅳ型(97.19%)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型(85.36%)中的阳性表达率。MMP1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WHO组织学分型、Lauren分型、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统计学相关性。
219例胃癌组织中ING2和MMP1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k=0.311。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远处转移(包括脏器转移和腹膜腹腔转移)、浸润深度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ING2和MMP13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且肠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ING2和MMP13蛋白表达均逐渐升高并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提示两者的过表达参与了胃黏膜的癌变过程。ING2与MMP1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且两者与Borrman大体分型显著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协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性,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