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饮用水资源突发性氨氮微污染应急处理实验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给城市供水系统造成巨大隐患,我国自来水厂处理方式以传统工艺为主,随着水中污染物的增加,传统给水工艺难以有效去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的氨氮污染物,传统工艺下出水氨氮浓度难以达到安全供水的水质要求。因此,在发生突发性氨氮污染事件后迅速有效的处理水中氨氮污染物,建立有效、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对桂林市自来水厂的安全供水具有重大意义。   本实验以桂林市饮用水源突发性氨氮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桂林市自来水厂的工艺运行参数,通过搅拌实验模拟研究氨氮、有机物、浊度等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利用沸石对氨氮的选择吸附性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的特点,通过沸石、活性炭及混凝剂的组合方式有效去除污染物,以此提出突发性氨氮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沸石的粒径越小其吸附能力越高;进水氨氮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沸石的吸附能力;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是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过程,吸附20min后达到吸附平衡状态,吸附效果最佳;沸石在pH为5.5~7.5范围吸附效果最好;电解质的存在会影响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和铵根离子的交换过程;沸石的氨氮吸附量随着沸石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影响沸石的吸附效果。   2、沸石吸附氨氮的过程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拟合,其中Langmuir吸附等温线的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913,表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理论吸附平衡时最大吸附量为5.461mg/g,微污染水体下,沸石的实际投加量偏向超纯水下的理论投加值,较高污染水体下,沸石的实际投加量更加偏向微污染水体中理论投加量值;沸石对有机物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不能用Langmuir等温线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表征,低污染浓度浓度下的CODMn吸附量比高浓度下的吸附量普遍要高。   3、混凝剂中聚合氯化铝与氯化铁质量之比为6:4,混凝剂投加量为5mg/L时对氨氮、有机物、浊度去除效果最好;通过活性炭吸附容量实验可得对应不同浓度有机物时活性炭的投加量,在配水氨氮浓度超标20倍,聚合氯化铝与氯化铁投质量之比为6:4,活性炭投加量为21mg/L的条件下,保证出水氨氮浓度达标的最小沸石投加量与配水氨氮浓度超标倍数的关系为y=-0.0232x2+1.0088x-1.2918(g/L),两者的相关性为R2=0.9797。
其他文献
为积极顺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推进我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
期刊
传统民居承载着历史沉淀下的中国文化.城市化过程中,“大拆大建”的民居更新模式,使得传统村落数量急剧锐减,依附在村落的特色民居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历史文脉被
信息化催生出了很多新型技术,比如VR和AR,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行业同样如此.本文通过论述VR/AR技术概念以及意义,指出该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光电行业正在向器件柔性化和轻量化方向发展,其对透明导电薄膜性能与工艺等方面的要求也更为苛刻。目前,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透明导电薄膜是ITO薄膜。但是,由于铟金属稀少且价格高昂,加上ITO透明导电薄膜自身的机械脆性致使其弯折易失效等缺点,使ITO在柔性薄膜的运用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ITO相比,石墨烯在透光性、稳定性和抗弯折性能方面显示出了其优越性。鉴于此,本文采用石墨烯作为上下两层ITO的
宗教仪式所需空间是教义的物化体现.为理解佛教教义思想与仪式空间契合关系,及对藏传佛教建筑空间的影响.本研究从韦伯“意识——行为”角度,分析、解读教义,利用体验方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