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路事件爆发于1929年5月28日张学良下令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结束于1929年12月22日《中苏伯力会议草约》的签订这次事件是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遭遇的第一起重大外交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中苏关系的发展,更影响了知识界的对苏联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对中东路事件前后,知识界对苏俄的看法之分析,来阐述知识界对苏俄认识的变化,进而研究知识界对中东路事件的影响和知识界的苏俄观。中东路事件发生期间,全国各大报刊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既有分析性文章也有评论性文章,还有从海外翻译的介绍苏联的文章。中东路事件的不同阶段,知识界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及关注角度皆有不同。他们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很好地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对中东路问题认识的立场和深度。中东路战争发生前,主要是知识界对于东北当局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事件的看法。这次事件是东北易帜后东北当局与苏联发生的第一次较为严重的冲突,虽然并未直接引发战争,但实际上却可以看成是日后中苏之间爆发更大规模冲突的前奏,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一时期的舆论特点就是反赤化倾向较为严重,各大报刊都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反赤化倾向,且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东路战争爆发后,知识界对苏联的认识发生转变,开始更多地从维护国家权益的角度来思考中苏关系和对苏政策。伯力会议期间,知识界开始较为系统地反思中东路事件发生期间国民政府的行为,展开对国民政府和国联的批判,意识到了反共意识主导对外交往的严重后果,中苏复交的呼声重新出现。总而言之,中东路事件的整个过程中,知识界眼中的苏联形象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在逐渐变少,知识界在讨论苏联时更多的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评述,而不仅仅是将其看作一个积极宣传赤化的共产主义输出者。这显示了知识界对于中苏关系认识上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