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电沉积纳米晶Co、Fe-Ni和Co-Ni马氏体相变和组织稳定性的初探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hyzh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晶粒尺度在纳米级别时会显示出各种优越的性能,如电学、光学和催化等性能,但要保持这些性能必须在保持晶粒尺寸的同时保证相的稳定性。在加热或降温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相结构的变化,同时在加热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晶粒长大的过程。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晶粒长大和相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早期对相结构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米级别,同时所制备的材料形态为颗粒状。近期有学者研究了纳米级别下的相稳定性,如利用“氢-等离子-金属反应”方法和表面纳米化得方法制备纳米钴、铁镍材料。但这些方法在制备的过程中总会引入大量的位错和杂质元素,而这些因素会大大影响实验的结果。为了本质上研究其中的相稳定性问题,需要制备缺陷少的、杂质少的块体纳米材料。幸运的是脉冲电沉积恰恰是制备这种纳米材料相对简单方便的方法。利用脉冲电沉积的方法制备得到晶粒尺寸为纳米级别的钴(晶粒尺寸为15nm)、铁镍(晶粒尺寸为25nm)和钴镍(晶粒尺寸12~15nm)薄膜。同时通过调节电沉积时的参数制备得到不同成份钴镍合金。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在加热和降温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典型的马氏体正逆相变。这些纳米材料的晶粒长大和相结构变化利用DSC、XRD和MPMS等手段进行研究。在加热过程中,纳米钴和钴镍在DSC测试中都有一个明显的放热峰出现,这个放热峰可以认为是纳米晶粒长大峰。根据Kissinger方法计算得到纳米钴中晶粒长大激活能与晶界迁移激活能接近,从而说明晶界在晶粒长大中启到关键作用。在加热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相结构的变化。在纳米钴镍中相结构结束温度随着镍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从而说明加热过程中的相结构变化随着成份的改变而改变。在纳米钴和铁镍加热过程中,相变开始温度与粗晶材料比较发现有很大的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晶粒长大大加快了相结构的变化即降低了低温相的稳定性。退火后的纳米铁镍在降温的过程中的马氏体正相变通过原位XRD和低温磁场得以证实。然而钴和钴镍中的马氏体正相变则大大的压制。这种在退火后的纳米钴(晶粒尺寸已达到500nm左右)中异常的高温相稳定性,可能是由于钴的低层错能使得纳米钴中易于形成退火纳米孪晶,而这种纳米孪晶很可能阻碍了马氏体的正相变过程。而对于铁镍合金由于其相对较高的层错能导致其没有发生高温相得异常稳定现象。在降温过程中马氏体正相变前即温度在100K之前,退火后的纳米材料很可能存在有序化转变的过程。这可能是由于纳米铁镍在不是很高温度的加热过程中(低于773K),原子的活动性较高使得易于形成Fe3Ni有序结构。同样的有序化变化在退火的钴镍中也有发现,具体的有序化变化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其他文献
马氏体相变是一种无扩散位移型相变,对材料的强化和形状记忆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作为近期发展的相场理论是研究马氏体相变的有力工具。本文分别以典
控制测量平差是测量工作内业处理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使用计算机进行平差既节省时间 ,又能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而我院现有的用 PC— 15 0 0机进行测量平差已无法满足现实要求。另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测绘行业的许多操作已经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测量平差与计算机的联系已成为必然。目前 ,市场上推出的测量平差软件或平差大全 ,大都是在原有的 PC— 15 0 0平差程序基础上经过处理而来
期刊
碳纳米管(CNTs)是由单层或多层碳石墨片层卷曲而成的无缝中空管,具有丰富的一维纳米级孔隙结构。并且CNTs因径向尺度很小,而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CNTs特殊的微观结构加以利用,将其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复合,利用其各自的物化性质,提高储氢性能,是开发高性能储氢材料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Ti粉基体上合成了CNTs/Ti复合粉末,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Ni
尼龙作为通用热塑性工程塑料,因其优良的电绝缘性、力学性能、耐溶剂性和良好的加工特性,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尼龙在低温下韧性低和抗静电性差,需要添加弹性体进行增
目前大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采用属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为原料,除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外,其废弃物难以生物降解,给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如何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更多地利用可
第VB族金属铌(Nb)具有低成本、氢扩散速率高等优点,其氢渗透研究备受关注,然而严重的氢脆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研究证实,掺杂是改善Nb金属抗氢脆性差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此,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