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平原芦苇温地群落与种群特征初步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ma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银川平原湿地的湿生芦苇和水生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湿地中芦苇群落的年内生长状况,以及芦苇与周围的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采用样方与生长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银川平原湿地芦苇群落进行调查,样地8个,为方便统计和数据分析划分为13个样地,累计样方总数288个。调查时间主要是在2011年5月到10月期间进行,与芦苇群落的一个生长周期相吻合,每个样地的样方个数不一,一般做3~6个。芦苇样方的面积为1m×1m,样方内记录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多度、个数、株茎、生活型等,同时取芦苇样以及周围底泥样带回实验室处理,采样芦苇主要测定叶长、叶宽和生物量,采样底泥避光晾干后测其有机质、全盐、pH值,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   通过对银川平原芦苇群落4-11月地上部分一个生活周期的观测记录,得出了芦苇种群的年内生长动态,发现其年内变化的规律较为明显,而且出现了不同的表现类型,并找出了它水土生境下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   (1)芦苇在5月时生物量增长相对较缓,干重由290.96g/m2增至872.91 g/m2,鲜重由1189.25g/m2增加至3567.75 g/m2;6-7月生长最快,鲜重(较5月增加了8715.93 g/m2)和干重增长(较5月增加3487.14 g/m2)较快,通过对组织含水量的计算,发现5-6月的芦苇组织含水量要高于其它月份10%以上,说明芦苇在这一时期对水分需求要高于生活史的其它时期。通过研究发现,5-7月是芦苇生长最重要的时期。   (2)芦苇叶片个数在5月至7月和9月出现明显增长,前者是由于处于营养生长期,后者是因为分蘖枝条增多随之叶片个数增加;叶面积在6-7月增长最快,9月后叶片枯萎,叶面积迅速下降;芦苇株高的生长是5-7月最快,2.96片增至12.12片,8月时植株基本定型,高度不再增长;种群密度的增长开始时各样地差异不大,发育成熟后平均密度约为170-180株/m2,平均株茎约为10.44mm,在9月是极大多数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分蘖。   (3)通过对13个样点的芦苇的生长指标进行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将银川平原芦苇种归为了4类,描述为矮粗稀疏低产型,高粗稀疏高产型,高细密集高产型,矮细密集低产型。通过不同表型芦苇的生长特征发现它们分别符合生殖策略和产量恒定法则的描述。   (4)除生物量以外的芦苇生长特征指标与水深都呈相关或极相关显著关系,高度、盖度、株茎、展叶数和叶面积等都与水深表现出不同程度曲线拟合,它们的生长与水深密切相关,水深过大会抑制芦苇种群密度;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和速效钾最能影响芦苇的生长。
其他文献
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钠超离子导体氟磷酸钒钠(Na_3V_2(PO_4)_2F_3)具有放电平台高、结构稳定性优异、钠离子扩散系数较高等优点,被视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较低的电子电导率严重影响Na_3V_2(PO_4)_2F_3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倍率性能。针对该问题,论文通过碳包覆、钒位掺杂、钠位掺杂以及钒钠位共掺杂等方法提高Na_3V_2(PO_4)_2F_3材料的电化
学位
本文首先采用氨吹脱法对石化类氨氮废水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具体考察了废水的pH值、吹脱气液比、吹脱温度、吹脱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
微孔Y型分子筛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酸性、良好的水热稳定性,被广泛地用在催化、吸附和分离等领域。但其狭窄的的孔径(~0.74nm)阻碍了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与分离,从而限制了其在大分子反应中的应用。与微孔分子筛相比,介孔材料具有较大的孔径,能够加快扩散速度。易于反应物通过介孔到达反应活性位,相应地,反应产物能够快速地从催化剂孔道内部扩散出来。但是介孔材料的水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均较差。因此将介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