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银川平原湿地的湿生芦苇和水生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湿地中芦苇群落的年内生长状况,以及芦苇与周围的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采用样方与生长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银川平原湿地芦苇群落进行调查,样地8个,为方便统计和数据分析划分为13个样地,累计样方总数288个。调查时间主要是在2011年5月到10月期间进行,与芦苇群落的一个生长周期相吻合,每个样地的样方个数不一,一般做3~6个。芦苇样方的面积为1m×1m,样方内记录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多度、个数、株茎、生活型等,同时取芦苇样以及周围底泥样带回实验室处理,采样芦苇主要测定叶长、叶宽和生物量,采样底泥避光晾干后测其有机质、全盐、pH值,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
通过对银川平原芦苇群落4-11月地上部分一个生活周期的观测记录,得出了芦苇种群的年内生长动态,发现其年内变化的规律较为明显,而且出现了不同的表现类型,并找出了它水土生境下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
(1)芦苇在5月时生物量增长相对较缓,干重由290.96g/m2增至872.91 g/m2,鲜重由1189.25g/m2增加至3567.75 g/m2;6-7月生长最快,鲜重(较5月增加了8715.93 g/m2)和干重增长(较5月增加3487.14 g/m2)较快,通过对组织含水量的计算,发现5-6月的芦苇组织含水量要高于其它月份10%以上,说明芦苇在这一时期对水分需求要高于生活史的其它时期。通过研究发现,5-7月是芦苇生长最重要的时期。
(2)芦苇叶片个数在5月至7月和9月出现明显增长,前者是由于处于营养生长期,后者是因为分蘖枝条增多随之叶片个数增加;叶面积在6-7月增长最快,9月后叶片枯萎,叶面积迅速下降;芦苇株高的生长是5-7月最快,2.96片增至12.12片,8月时植株基本定型,高度不再增长;种群密度的增长开始时各样地差异不大,发育成熟后平均密度约为170-180株/m2,平均株茎约为10.44mm,在9月是极大多数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分蘖。
(3)通过对13个样点的芦苇的生长指标进行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将银川平原芦苇种归为了4类,描述为矮粗稀疏低产型,高粗稀疏高产型,高细密集高产型,矮细密集低产型。通过不同表型芦苇的生长特征发现它们分别符合生殖策略和产量恒定法则的描述。
(4)除生物量以外的芦苇生长特征指标与水深都呈相关或极相关显著关系,高度、盖度、株茎、展叶数和叶面积等都与水深表现出不同程度曲线拟合,它们的生长与水深密切相关,水深过大会抑制芦苇种群密度;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和速效钾最能影响芦苇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