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ir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最重要的、分布最广泛的病害之一。持续的筛选、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成株抗病性是数量性状位点,由多个具有持久抗性的基因控制。因此,定位中国品系中的成株抗性基因对于培育持久抗叶锈品种是非常重要的。小麦品系SW8588是由四川农科院培育的,在田间对叶锈病表现高抗。之前的研究表明SW8588携带全生育期苗期抗性基因Lr1,但Lr1已经对大多数的叶锈菌失去抗性,而SW8588在田间成株期表现对混合叶锈菌高抗性,因此SW8588可能含有成株抗病基因。为了定位成株抗性QTLs,152个来源于杂交组合SW8588/Thatcher的F(2:3)家系在2010-11和2011-12的连续2个生长季度种植于保定接种叶锈菌种的混合小种进行叶锈病严重度的调查获取两年的表现型数据。同时利用1267个SSR标记在亲本和抗感小群体间进行筛选,在亲本间和抗感小群体间有多态性的标记用于检测152个F(2:3)家系,构建遗传连锁图。利用软件MapManager QTXb20和QTLIciMapping3.1结合表现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QTL分析定位SW8588中的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共有3个QTL位点在F(2:3)群体中检测到,这3个QTL位点分别位于2AS、7BL和1BL染色体上,都来源于抗病亲本SW8588,3个QTL分别解释6.44%-11.25%、19.62%-30.48%和15.69%-31.03%的表型变异率。2AS染色体上的位点位于区间Xbarc1138-Xwmc177处,属于中等效应的QTL。在该位置附近有成株抗性基因Lr37,但Lr37是主效成株抗性基因,故本研究发现的2AS上的QTL位点与Lr37不同,可能是一个新的QTL。7BL上的位点位于区间Xcfa2040-Xbarc182处,该位点位于7BL染色体的末端,该位点的效应可能由慢锈基因Lr68提供,其效应在两年间非常稳定。1BL染色体上的QTL位点,位于区间Xwmc728-Xgwm259处,该位点位于1BL染色体的末端,其效应可能由慢锈基因Lr46提供。以上3个QTL位点在两年都检测到,表明这3个QTL位点是稳定表达的。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四川小麦品系SW8588在田间表现很好抗叶锈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