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镇静安神法与阴阳跷脉法两种不同针灸组穴方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对照研究,探讨针灸组穴的特异性,优化针灸临床治疗失眠的取穴方案,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进一步说明失眠症与脑血流的关系,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机理。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镇静安神法组(30例)与阴阳跷脉法组(30例)。镇静安神法组针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对失眠症患者进行治疗,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后留针30~60分钟。阴阳跷脉法组针刺照海和申脉,照海采用捻转补法,申脉采用捻转泻法,针刺后留针30~60分钟。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失眠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失眠病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失眠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评定和比较。同时,治疗前后通过CBS-Ⅱ型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观察两组患者针刺前后各项脑血流参数的变化,并对各参数指标进行分析与对比,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结果:镇静安神法组治疗失眠(心脾两虚型)对失眠病疗效总有效率93.3%,愈显率76.7%,阴阳跷脉法组有效率86.7%,愈显率56.7%,两组在失眠病总疗效和愈显疗效方面均有差异(均为P<0.05)。镇静安神法组对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0.0%,愈显率63.3%,阴阳跷脉法组总有效率73.3%,愈显率56.7%,两组在中医证候总疗效和愈显疗效方面均无差异(均为P>0.05)。两组失眠病积分和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改善情况比较,镇静安神法组疗效优于阴阳跷脉法组(P<0.05或P<0.01)。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镇静安神法组对失眠各项指标(入睡时间、持续时间、夜醒次数、做梦情况、醒后状态、睡眠评价)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阴阳跷脉法组对入睡时间、持续时间、醒后状态、睡眠评价治疗前后有差异(P<0.01或P<0.05),对改善入睡时间、持续时间、夜醒次数、做梦情况镇静安神法组疗效优于阴阳跷脉法组(P<0.01或P<0.05)。经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期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但镇静安神法组更为明显,与阴阳跷脉法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镇静安神法和阴阳跷脉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能提高失眠患者脑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说明针刺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与改善失眠患者脑血流状况有关,但以镇静安神法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是较阴阳跷脉法更好的治疗失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