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激发循经感传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上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近10年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上肢取穴、选经及处方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得针刺处方规律进行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针刺激发循经感传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手工等方式检索、收集、筛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建立针刺上肢穴位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以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度最高的上肢穴位处方。2临床试验共纳入66例患者,均来自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自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3例。两组患者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不同的针刺手法治疗。运用文献研究所得到的上肢针刺穴位处方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治疗组先进针肩髃,通过小幅度震颤配合提插捻转、循摄等手法行针,当经气传导至肘部时再进针曲池,以此类推,循经接力进针行针,以激发循经感传至指端。对照组运用上述穴位处方常规针刺,不施以手法。两组下肢均常规针刺。每次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周针刺6次,连续治疗2周,共12次。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分别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MA-UE评分、Wolf评分、MRC肌力评估。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文献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91篇,共涉及腧穴49个。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是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外关、内关等。(2)共涉及经脉7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腧穴的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7.3%,其余频次较高的依次是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等。(3)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临床关联度最高的上肢针刺穴位处方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2临床试验(1)本研究共纳入6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每组各33例。在试验治疗期间,两组共脱落5例患者,故有61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基线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性别、病程、FMA-UE评定量表、WMFT评定量表、MRC肌力分级以及MBI指数评定量表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经过统计分析,治疗组按照公式计算得出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83.33%。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经过1周治疗、经过2周治疗后,FMA-UE量表、WMFT量表、MRC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MBI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存在显著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4)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MA-UE量表、WMFT量表、MRC量表经过1周治疗后,评分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2周治疗后整体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两组的MBI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的变化差值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01)。提示在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为优越。结论1临床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上肢腧穴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等,经脉重视手阳明大肠经的选择。且临床关联度最高的上肢穴位处方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2针刺激发循经感传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临床疗效较常规针刺更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医肃肺综合疗法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研究一:依据IPA患者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肺脏的认知,本研究将设计出一套中医肃肺综合疗法。研究二:临床上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住院化疗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治疗组
1.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观察“扶正解毒祛瘀法”方药联合化疗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晚期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晚期HER-2阴性胃癌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策略提供临床依据。2.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院及天津市肿瘤医院就诊的129例气虚毒瘀
目的第一部分: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耀光教授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治疗的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方药。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升清祛湿降浊法治疗CKD3-4期脾肾亏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CKD3-4期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耀光教授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治疗CKD3-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输刺联合浮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在缓解颈痛症状、恢复颈椎正常活动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以评估通过输刺联合浮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优势,并探讨此法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及作用机理,旨在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一种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
目的:1.评估六字诀训练对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2.探究六字诀训练对稳定期COP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作用差异。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稳定期COPD患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经1周的导入期,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治疗、戒烟建议和健康教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接受六字诀训练)和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康复运动干预),疗程为12周。分别于基线、第4周、第8周和第1
目的1.通过对当前针刀治疗KOA的临床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并利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总结出目前针刀治疗KOA的高频施术点组合及其配伍规律。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经由高频针刀施术点操作治疗K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通过网络检索近20年针刀治疗KOA的临床文献,对以针刀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研究进行搜集整理。根据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经过筛选后的相关文献进行建库归类,提取文献中的针刀
目的1.秉承传承经典、服务临床的宗旨,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模型为基础,探索与总结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行性,试图对现代医家六经辨治此病的代表性观点提供客观与全面的解读。2.整理吴深涛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思想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思路,深入挖掘导师的临证思想。并以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为基础,初步探索与总结中西汇通思想在此病此辨证法中的运用。方法1.以“六经”、“六经辨证”、“糖尿病”
目的观察针刺“四天穴”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四天穴”在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优势之处。方法收集自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门诊,符合纳排标准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本研究最终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72例,将这些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针刺四天穴组)和对照组(针刺基础方组)。对照组(针刺基础方组)选用太阳、头维、百会、风池、颈夹
小儿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疾病,病情迁延难愈,对患儿的生活与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治疗以氟哌啶醇、泰必利等神精系统抑制剂为主,易造成患儿嗜睡,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进一步下降等副作用,还易造成锥体外系反应,加剧患儿的痛苦。张同园主任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载,积累了大量经验,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实际临床治疗,总结出了小儿抽动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饮食不当跟情志因素引起
目的通过对比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应用常规针刺两种方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中临床疗效的差异,来评价灵龟八法的有效性。为灵龟八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运用SPSS23.0使用随机法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30例,治疗组脱落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