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基本投入要素是一切经济生产活动的载体,其自然供给量不能增加。在继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需求量剧增,地方政府在各种利益驱动下,将原本就稀缺的耕地不断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耕地非农化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耕地资源的变化。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耕地是永远不可替代的,它关系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甚至社会稳定。那么在不断紧缺的耕地资源背后如何高效利用耕地以提高其生产效率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挖掘和不断研究的关键问题。故本文将耕地非农化和农业生产效率两者联系起来,研究耕地非农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2000-2008年的年鉴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了耕地非农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从投入角度理论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然后运用DEA方法,通过选取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指标来构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模型,并测算农业生产效率;再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来深入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深化了相关研究,也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论文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对文章中所涉及的概念和一些理论进行介绍,包括资源配置理论、地方政府和农户行为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并构建全文分析框架,为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农业生产的投入决策着手分析农业生产投入决策机理,再重点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第三部分是各省份每年的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各省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但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且农业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是经济发达或者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的省份;还有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效率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呈现出多种变化状态。第四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详细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包括滞后效应,以及面板协整分析耕地非农化对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在2006年以后趋于平稳。耕地面积减少的四种类型中建设占用(耕地非农化)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06年以后出现陡增。在这几年中,耕地非农化趋势在全国内呈“N”型状态。因为耕地非农化是一种政府行为,故这些变化很可能跟前后出台的关于耕地保护政策的一系列文件相关。(2)从全国范围看,新增耕地非农化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显示耕地非农化数值每增加1%,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约0.02个DEA效率值。滞后模型显示耕地非农化滞后几期的数据中均对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它对农业生产效率存在着滞后效应。但回归系数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值越来越小甚至出现负数。且分东中西部来看,区域间这种影响存在着差异。(3)全国范围内,耕地非农化与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耕地非农化不利于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的提高。